電子報-弘裔雜誌122期


122期 1. 十大願王  導歸極樂   -釋慧觀    
122期 2. 隨時隨地記得念佛 智諭法師
122期 3. 義診消息
122期 4. 舊網站與電子信箱改版啟事
122期 5. 人間愛晚晴 思考晚晴集 -靈觀
122期 6. 紀念弘一法師圓寂七十五週年晚晴室  書院  瘋人院——尋訪弘一法師圓寂地前浙江省海寧市圖書館館長 - 陸子康
122期 7. 印佛之心海闊天空   緬懷恩師上印下海老和尚 -釋一淨
122期 8.傷痕屬於過去         -淨子



    1.十大願王  導歸極樂                            釋慧觀    
――杭州揚州南京峨嵋勝蹟參禮有感

六、萬年寺
   我們搭乘百餘人纜車下來,走一段路,用了豐富的午齋。再走三十分鐘路,換坐小車,又搭乘六人纜車,然後走十分鐘路,到了萬年寺。
(一)慧持法師建寺    
   晉朝隆安年間,慧遠大師之弟慧持法師入蜀建寺,初名「普賢寺」。
   唐乾符三年(八七六年),慧通禪師更名為「白水寺」。北宋時期曾多次修葺,並稱「白水普賢寺」。明萬曆皇帝為母慶賀七十大壽,賜金修築無梁磚殿,題寫「聖壽萬年寺」金匾,此後改用「萬年寺」。
   萬年寺為漢傳佛教佈局,坐西朝東,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彌勒殿、般若堂、毘盧殿、普賢殿、行願樓、貝葉樓和大雄寶殿等,為峨嵋山上最大佛寺。
   普賢殿中有茂真和尚鑄造之銅質普賢騎象,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行願樓中之「佛牙」(劍齒像上顎骨化石)、「貝葉經」(明朝暹羅版本梵文 法華經 》)、「御印」(萬曆皇帝朱翊鈞御印),為該寺三寶。
(二)銅質普賢菩薩像與「無梁磚殿」
   最早,普賢寺經常失火,唐代改稱白水寺,以水鎮火。
   北宋時,茂真和尚精通醫術,還以「入痘接種法」醫治天花。(比一七九六年英國接種牛痘早)太宗無子,請茂真和尚至皇宮,為皇后把脈診治。不久,太子趙桓出世。太宗為獎勵與答謝,賜三千兩黃金,塑造純銅普賢菩薩騎象,高七點三五米。
   明萬曆年間,普賢寺又為大火燒毀,普賢菩薩坐像安然無恙。正逢太后大壽,萬曆皇帝加蓋「無梁磚殿」,全殿高十七點一二米,沒有一根梁柱。寺名改稱「聖壽萬年寺」。
   一九四六年又大火,除無梁殿和普賢菩薩銅像完好外(因無木料,防火效果很好),其餘燒毀。今日所見,為後重建。

七、報國寺
   走一段路,搭乘六人纜車,再坐小車三十分鐘,到了報國寺。
   報國寺又稱「會宗堂」,位於峨嵋山山麓,是峨嵋山第一座佛寺、門戶,建於明萬曆年間。寺內正殿原供奉著佛、道、儒三教之代表,故為「三教會宗」。
   寺門外有寫著「聖積晚鐘」之蓮花銅鐘,重一萬兩千五百公斤。鐘上鑄有六萬餘字《阿含經》及其他佛偈、銘、疏。
   清康熙皇帝改為報國寺,山門懸有康熙四十二年御題「報國寺」匾額。
   報國寺是典型庭院建築,一院一景,層層深入。入山門後,依山勢而上,有彌勒殿、大雄寶殿、七佛寶殿、普賢殿等。
   寺內多古樹。老僧依《華嚴經》,山中種楨楠樹八萬四千棵,保存至今。
   報國寺眾多匾額中,老蔣總統手跡「精忠報國」格外引人注目。

八、伏虎寺
   我們坐電瓶車,到了伏虎寺。伏虎寺與報國寺相鄰。
(一)建尊勝幢伏虎
   晉代為一小廟,唐代重建,宋朝時為「神龍堂」,明朝被毀。
   清順治八年重建,更名「虎溪精舍」。後因附近虎患,寺僧建尊勝幢以鎮壓,更名「伏虎寺」。
(二)寺風離垢
   康熙皇帝曾為伏虎寺題寫「離垢園」。山環林障,氣流回旋,開山祖師建寺,座西南、朝東北,吹來之風皆氣流迴旋,把房頂樹葉捲落地;又,寺風清靜,無塵無垢。
   寺前「布金林」,是清代寂玩和尚,依照大乘經一字一株,在寺院周圍廣植杉樹、楨楠、柏樹而成,共十萬九千多株,整座伏虎寺掩映在密林之中,稱「密林藏伏虎」。
(三)華嚴寶塔    
   該寺為典型漢傳佛教建築,若干個四合院,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彌勒殿、觀音殿、大雄寶殿、五百羅漢堂、御書樓以及禪房、僧舍等。
   鎮寺之寶為「華嚴寶塔」。四川一居士經四十六年,於明萬曆間完成,供養寺中。七處九會,十四層,高近六米,為中國銅塔之最。
   參禮了伏虎寺,我們仍坐電瓶車出來;換了大巴,在峨嵋山下住宿。

九、文殊院  
   十一月一日,去成都,要三小時半車程。
   車上,合唱團指揮、音樂家劉靜容老師,教我們唱金頂播放的「燃燈之歌」。教發聲,教呼吸,教位置……。他敬業樂群!我們學習認真!沿途興致勃勃,還一直唱「南無--峨嵋山銀色界--大行普賢願王菩薩」……
   午齋,選了包廂、雅座,兩桌豐盛素筵,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餐後,朝禮文殊院。
(一)傳戒
   文殊院建於隋大業間,初名「信相」。康熙御賜「空林」匾額,又名空林堂。
   進院,看到醒目之「乙未年傳授三壇大戒法會」橫條。因緣不可思議!我們至客堂隨喜打齋。
(二)匾額與對聯
   寺中參訪一下,抄錄幾幅匾額、對聯,很有意思。
   宸經寶樓,匾「正法眼藏」。
   一處念佛堂吧!橫批「阿彌陀佛」,對聯:「到此無二心,只知念佛;個中證三昧,全在當人。」
   還有一對:「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於覺,覺生於自在,生生還是無生。」
   鐘樓寫「金鐘」,對聯:「晨鐘暮鼓,警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迷路人。」
   鼓樓寫「法鼓」,對聯:「妙音能除三世苦,威震遠徹九霄雲。」

十、寶光寺
   為感恩本願法師、顯普法師到成都機場接我們,打電話向他們報告已順利朝禮峨嵋,準備明日回台。他們竟請當天那位居士來帶我們到寶光寺見面,還介紹果慧長老尼、續海法師、本蓮法師。展開了又一場不可思議之參禮!
   他們請了一位寺內資深導覽員,如數家珍地實地介紹。
   參禮圓滿,我請問他,這麼源遠流長,是否有書籍可參考?他非常樂意地去搬了一疊書,送給我們。是《寶光寺》與《寶光之寶》二書,前者黑白,後者彩色,皆圖文並茂。

回來披尋,配合導覽時所記,殊勝佛地,略述如下:
(一)文革中未受破壞
   此「寺塔一體、塔踞中心」之典型布局,是歷史悠久、規模宏大之禪宗寺院。
   傳法世系起自晚唐,至今約一千三百年,是著名禪宗叢林,居長江流域四大叢林之首。
   周恩來保護,文革未受破壞。其建築、佛像、珍藏文物一直保護完好,在國內其他寺院極為少見。

(二)鎮寺三寶    
   寶光寺之鎮寺三寶:錫蘭(今斯里蘭卡)國王親賜之釋迦牟尼佛舍利、清道光皇帝轉賜之印度優曇花、暹羅(今泰國)國王饋贈之貝葉經。
  1. 釋迦牟尼佛舍利
   光緒三十年(一九四),寶光寺真修和尚赴印度朝拜,到錫蘭楞伽山頂,見舍利塔中舍利,想請幾粒回國,錫蘭和尚未允。繞塔不止,遇國王到寺進香,謁見國王,王感其誠,分賜舍利十五粒。
   真修和尚歸國,給寶光寺二粒舍利。寺僧安放在透明水晶球內,外罩銅質鍍金小塔。塔高二十釐米,塔身刻有「釋迦如來真身舍利」。
   導覽員熱忱地帶我們去頂禮舍利。此行何其幸運!在南京膜拜了佛頂骨舍利,到成都又瞻仰了佛真身舍利!
2.          印度優曇花
   優曇花又稱優曇鉢花,經上說,三千年開一次。寶光寺之優曇花,為銅質合金鑄造,高一百五十五釐米,還具樂器功能。印度使臣贈送中國皇帝,原藏於清朝宮廷。
   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寶光寺住持妙勝禪師有感於寺內沒有一部完整之佛經,赴北京迎請清刻《大藏經》。皇帝十分嘉許,便欽賜半副鑾駕和這件優曇花。

3.          暹羅貝葉經
   印度及東南亞一帶,僧人們把經文用針刻寫於貝葉上,叫作貝葉經。
   貝葉,貝多樹葉。貝多,又譯多羅。貝多樹葉又長又大,僧人們用之書寫佛經。
   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清福和尚遊歷印度及東南亞諸國。從香港經安南(今越南)到暹羅,謁見國王。國王待之以禮,臨別贈送貝葉經一部。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和尚將貝葉經帶回寶光寺。
   這部貝葉經,為梵文《法華經》。四周邊沿塗以黃金,裝在精美檀香木匣裏。匣底貼一紙:「貝多羅真經,乃清福上人遊印度拜得者。歷二千餘年之久,稀世法寶也!」

(三)悟達國師開山
   悟達國師(八九-八八二)知玄,十一歲出家。十三歲宰相杜元穎鎮蜀,請至成都講經,聽經僧俗萬餘人,名震蜀中。十九歲受戒,下三峽,至京城,講經轟動長安。唐文宗宣入宮中顧問,深受恩寵。
   八四五年,崇信道教之唐武宗召他在德麟殿與道士趙歸真辯論。皇帝袒護道士,知玄辯論失敗而返蜀。次年武宗食道士丹藥致病駕崩。
   唐宣宗即位後重興佛教,知玄法師被請回長安,封為儒、釋、道三教首座。宣宗又以其過去王府改造為法乾寺,請知玄任住持。宰相裴休、詩人李商隱等欽承佛法,與法師交往頗深。大中八年(八五四),知玄乞歸彭州九隴山。
   廣明二年(八八一)春,黃巢起義軍攻破長安,唐僖宗倉皇逃至成都,駐蹕在寶光寺中。派郭遵泰捧璽書,用肩輿接知玄來駕前隨行。
   僖宗封知玄為「悟達國師」。
   一晚,僖宗在寺中散步,忽見古塔廢墟上迸射出紫色霞光,驚奇地問悟達國師。國師答:「此乃舍利放光,為祥瑞之兆。今黃巢之亂已平,陛下可回駕長安。」僖宗大喜,叫人挖掘,果然在土中發現一只石函,函內有佛舍利十三粒,晶瑩剔透,光彩照人。
   僖宗遂命悟達國師興建十三層寶塔,藏舍利於塔宮,仍名寶光塔。又命悟達國師重修寺廟,仍名寶光寺。悟達國師當住持,被尊為寶光寺唐代開山祖師。
   僖宗回駕長安,悟達國師也已年邁,乞歸九隴山。中和元年(八八二),悟達圓寂,世壽七十三,僧臘五十四,建墓塔於九隴山三昧水。

(四)悟達國師與三昧水懺
   提到悟達國師,眾人皆知其《三昧水懺》。
   依《神僧傳》載:「悟達國師知玄,與一僧邂逅京師。時僧患迦摩羅疾,人莫知其異也,皆厭惡之;知玄視候無倦色。後別,僧謂知玄曰:子後有難,可往西蜀彭州茶隴山相尋,有二松為誌。
   後知玄居安國寺,懿宗親臨法席,賜沈香為座,恩握甚厚。忽膝生人面瘡,眉目口齒俱備。每以飲食餧之,則開口吞啖,與人無異。求醫莫效!
   因憶舊言,乃入山相尋。見二松於烟雲間,信所約不誣。即趨其處,佛寺煥儼,僧立於山門,顧接甚歡。天晚止宿。知玄以所苦告之,曰無傷也,山有泉,旦濯之即愈。
   黎明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間,瘡忽人語曰:未可洗!公曾讀西漢書不?曰曾讀。既曾讀之,寧不知袁盎殺晁錯乎?公即袁盎,吾晁錯也。錯腰斬東市,其冤何如哉?累世求報於公,而公十世為僧,戒律精嚴,報不得其便。今汝受賜過奢,名利心起,故能害之!蒙迦諾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自此不復為冤矣!
   時知玄魂不住體,急掬水洗之,其痛徹髓。絕而復蘇,其瘡亦旋愈。回顧寺宇,莽不復見。因卓菴其處,遂成大寺。
   知玄感其異,思積世之冤,非遇聖賢,何由得釋?因述懺法三卷。蓋取三昧水洗冤業之義,名曰水懺。」
   悟達國師為一代高僧,慈悲撰寫《三昧水懺》,垂範懺儀,洗滌冤業。自度度人,功德無量!

   參照《宋高僧傳》述:「廣明二年(八八一)春,僖宗違難西蜀。後遣郭遵泰齎璽書,肩輿詔赴行在。帝接談論,頗解上心。……帝欲旌其美,令諸學士撰玄師號,皆未愜旨,乃揮御翰云:朕以開示悟入《法華》之宗旨也。……悟達大道,悟佛知見。……今賜悟達國師為號。雖曰強名,用表朕意。玄陳讓不遂。

   乃乞歸九隴舊廬。於正月二十一日臥內見所曾遊歷,聖境名跡皆見在前。二月七日聞空聲曰:必生淨土。乃訊之云:孰之語耶?空又譍曰:佛也。」

(五)大雄寶殿名聯
   大雄寶殿兩旁石柱,刻有清人何元普一八八八年秋撰書之名聯:「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何元普雅好禪理,常與高僧往來,遍訪山林名剎,在多處寺院留下楹聯。寶光一寺,就有五副。
   無有定法,即一切圓融;猶如未了,則萬緣放下!

(六)寶光塔與太虛大師
    寶光塔位於庭院中心,高二十三米,是全寺最高建築。相傳寶光塔是中土供奉釋迦牟尼佛舍利之十九座佛塔之一,又稱「佛祖真身舍利塔」。
   太虛大師為寶光塔撰聯:「寺鎮牟尼青色寶,山飛舍利紫霞光。」將「寶光」巧妙嵌入聯中。
   山門殿「寶相光明」匾,亦是將「寶光」巧妙嵌入匾中,為于右任一九四三年遊歷寶光寺所題。

(七)淨土院
   寶光寺自清代以來,歷任方丈大都禪淨雙修。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方丈妙勝禪師追慕慧遠大師遺風,在寺後紫霞山西側鑿池種蓮,建白蓮社。從寶光塔院經西牌坊而入,原有夾道與蓮池相通。西牌坊以「廬山遺跡」為匾,標示寶光寺有淨土宗傳承。
   寶光寺還有羅漢堂、博物館等,文物典藏,引人入勝!  

(八)僧伽教育與醫護    
   我們在車上說心得,大家皆有不虛此行之感。
   晚上,在居士招待之茶館,與五位法師交流「僧伽教育」與「僧伽醫護」,法喜充滿,互相勉勵。

十一、武侯祠  
   劉備禮賢下士,諸葛亮忠心輔佐,成都建有武侯祠。
(一)君臣合祀    
   成都武侯祠,位於南門武侯祠大街,是中國惟一之君臣合祀祠廟,由武侯祠、漢昭烈廟及惠陵組成,統稱武侯祠。

   武侯祠(諸葛亮專祠)建於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之漢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併入,形成君臣合祀,祠堂與陵園合一之格局。
   除惠陵外,現存祠廟主體建築為一六七二年康熙年間復建。

(二)名垂宇宙
   武侯祠聯句很多,有一聯尤其膾炙人口。為:「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清趙藩撰。橫批「名垂宇宙」。

(三)出師表
   武侯之〈出師表〉,披肝瀝膽,流傳千古!
   弘一大師於《蕅益大師年譜》譜後,引日本京都《靈峰宗論》重刊版,老比丘光謙序云:「古人有言曰,讀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余亦嘗言,讀蕅益《宗論》而不墮血淚者,其人必無菩提心。」

   讀〈出師表〉、〈陳情表〉、〈祭十二郎文〉,須墮淚!讀《宗論》,須墮血淚!可見出自肺腑之作,必扣人心弦,感動至深!
   景仰先賢,無限思古!時間關係,我們不及深深憑弔,便需簡單午齋,坐車趕往都江堰。

十二、都江堰
   坐一段電瓶車,到南橋,見岷江秋水向東流。
   都江堰位於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二五六-前二五一)。二○○○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秦昭王委任李冰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後,下決心根治岷江水患,發展川西農業,造福成都平原。

   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兩千多年來,發揮著防洪灌溉之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之宏大水利工程。

(一)寶瓶口進水
   李冰父子實地勘察,決心鑿穿玉壘山引水。當時未發明火藥,便以火燒石,使岩石爆裂,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寬二十公尺、高四十公尺、長八十公尺之山口。 因形狀酷似瓶口,取名「寶瓶口」。
   只有打通玉壘山,使岷江水暢通流向東邊,才可減少西邊江水之流量,不再氾濫;同時解除東邊之乾旱,使滔滔江水灌溉成良田。這是治水患關鍵,工程第一步。

(二)分水魚嘴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雖起了分流和灌溉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為使江水順利東流,且保持一定流量,並充分發揮寶瓶口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又決定在岷江中修築分水堰。

   將江水分為兩支:一支順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寶瓶口。由於分水堰前端形狀好像魚頭,稱為「魚嘴」。
   魚嘴建成,將上游奔流江水一分為二:西邊為外江,沿岷江順流而下;東邊為內江,流入寶瓶口。

   內江窄深,外江寬淺。枯水季節水位較低,則百分之六十江水流入內江;當洪水來臨,大部分江水從外江排走。此即「四六分水」。

(三)飛沙堰
   為控制流入寶瓶口水量,起到分洪和減災作用,李冰又在魚嘴分水堤尾部,靠寶瓶口處,修建了分洪用之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以保證內江無災害。
   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泥石流入外江,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

   飛沙堰採用竹籠裝卵石之法堆築,當內江水位過高時,洪水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使進入寶瓶口之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內江灌溉區免遭水災。同時,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之水流,產生遊渦,由於離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會被拋過飛沙堰,可有效地減少泥沙在寶瓶口周圍沈積。

   為了觀測和控制內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個石樁人像,放於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過肩」來確定水位。還鑿製石馬置於江心,以此作為每年最小水量時淘灘之標準。
   在李冰帶領下,克服重重困難,經過八年努力,終於建成了這一歷史工程都江堰。

(四)諸葛亮設兵護堰
   蜀漢建興六年(二二八),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為農業之根本、國家經濟發展之重要支柱,徵集兵丁一千二百人加以守護,並設專職堰官,開以後歷代設專職水利官員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偉哉!偉哉!都江堰水利。感佩讚歎之餘,我們道別天府之國,搭機返台。圓滿十二天杭州、揚州、南京、峨嵋勝蹟之參禮!

後記
   杭州第五屆弘一大師國際學術會議,嘔心瀝血,可圈可點。舊雨新知,以法為親。陳主任領導有方,中心同仁和合一味。隨喜無盡!感佩萬分!
   揚州之行,主要為朝拜鑑真大和尚祖庭,緬懷和尚「東征傳戒,不惜身命」之悲壯典範。有高旻寺、文峰寺、大明寺之參禮。因翁董、美娜居士之恭敬護持,及能度法師之慈悲引領,備受厚待,感動無限!
   南京之行,為履踐程凱醫師之請託,與汶娟、莉娟居士,替弘祖完成「禮拜見月律師之塔」遺願。隆昌寺掃塔之後,往棲霞寺,因能度法師得以晉見方丈隆相和尚;和尚大慈大悲,改變我們行程,安排翌日禮拜「佛頂骨舍利」。屆時佛頂寺方丈曙光和尚也接見我們,說曾讀家師智諭老和尚撰述,深受法益。還慈悲開示,盛待午齋,然後委請能度法師帶領我們前往頂禮瞻仰「佛頂骨舍利」。千生罕遇!萬劫難逢!
   參加杭州會議,發願朝四大名山,此次是峨嵋山。上金頂、萬年寺、報國寺、伏虎寺,禮拜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到成都,參禮了文殊院、寶光寺,又得見佛舍利、瞻仰佛舍利寶塔,不可思議!深感佛恩!順道憑弔武侯祠,追念忠心佐國;尋訪都江堰,讚歎偉大工程。
   一切圓滿,感恩諸佛護念,菩薩加持!感恩善知識們相助與同行!感恩所有增上因緣!「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 隨時隨地記得念佛 -智諭法師

     佛七期間,眼晴不可亂看,低目垂瞼,這樣可以保持你清淨心。一支香下來,心中默念佛號,不可出去看光景。不相信你試一試,如果一看光景,佛號就忘了。如果你佛號忘記,或者不念佛,念阿彌陀佛念成觀世音菩薩,這都是打妄想。如果佛號不忘,就沒有妄想。

    念佛,一定計數字。不過,念佛堂上打佛七,可以不計,只管隨眾合掌念佛。心教它不動不亂。

    會念佛的人,隨時隨地念佛。找時間念佛並不一定好。大家吃飯的時候,可以默念佛號;睡覺的時候,只要醒過來,默念佛號;作生意、辦公,休息的時候,就默念佛號。譬如說,有人買東西,你招呼生意,生意走了,就默念佛號。甚而言之,大小便利,默念佛號。

    念佛的時候,最好採取印光大師「三三四」念法。因為那個方法方便計數。雖然不拿念珠,念純熟了,佛號一起,就能計數。要精勤念佛。念純熟以後,你自己就感覺有益處了。

       不要說公辦完了,或者生意作完了,回家沒有事情了,和一家大小吵吵鬧鬧地鬧過了,我清淨下來念佛,那樣不對。

    有煩惱的時候,一定要念佛,念佛,煩惱就消。有病痛的時候,要記得念佛。這樣,命終時,就能念佛。這樣叫用功念佛。

     如果發現自己忘記念佛,趕緊提醒,提起佛號。念久了以後就變成自然了。清淨下來、沒有事情、沒有吵沒有鬧的念佛,不見真功夫。有病,有發生病痛的時候,記得念佛,不要大哭小叫。念佛真有用,就在那時間啊!

   平時,眼看耳聽,只要不亂心就可以了。千萬不要看見好看的,忘記念佛了;聽到好聽的,忘記念佛。佛號一忘,隨著生死流走了。七天念佛,應該訓練自己這個功夫。

    念佛堂裏一切規定都是為你好,你不但要遵守,應該要感謝。道場培養大家念佛是為你好。不要說,怎麼這麼多規定啊?那是為你好啊!譬如說八關齋戒,過中不食,可以增加你往生因緣,四眾弟子都可受。不過,淨苑規定不勉強你,因為末法時期眾生疾病多,所以,隨緣。四眾受八關齋戒,出於《藥師經》。《藥師經》上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八分齋戒,可以增加往生因緣。

    今天大略地,和大家講念佛方法,希望大家用功念佛。念佛得成就,是見阿彌陀佛、西方極樂境相。不過要注意到,沒有見,千萬不要亂說,說我見。就算你見,也不要亂講。可以私下問我,我可以告訴你是對是錯。

   因為你亂講,犯戒,這個犯戒還很重。如果你沒見說見,那是大妄語,和殺盜婬同樣的罪,會下地獄的,墮入無間。如果見了,沒有因緣,向不同意的人說,也得罪,也可下地獄。千萬不要走錯。七天念佛,各自用功。

      現在開始念佛。


本會自八月份開始恢復中醫義診。由前理事長侯秋東教授的傳人,黃盛金醫師主診。黃醫師今年48歲,屏東小琉球人。學生時代曾在侯教授的中醫診所打工,後立志學醫。先考上高雄醫學院藥學系,取得藥劑師證照,後考入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系,取得中醫師資格。
目前於南投隆安中醫診所行醫。自學生時代即吃素念佛至今,為虔誠的佛弟子。

預定來本會義診時間為每月第二週星期六,。下午一點半至五點,請事先向本會預約掛號。

 本年度為8月12日,9月9日,10月14日,11月11日,12月9日。

預約電話 02-23410823 廖小姐
開放時間 星期二~星期六 (下午1300-2000
本會位址 台北市羅斯福路二段4112樓之2(捷運古亭站6號出口)

4.舊網站與電子信箱改版啟事

     弘一大師紀念學會一路走來已邁向第二十三年!感謝支持學會的讀者們!二一七年七月起整合學會官網的各項功能,決定停用舊版網站(www.hongyi.org.tw)。為因應各式電子載具介面使用,以貼近廣大的讀者方便閱覽,我們將網站改為部落格臉書形式發表,請舊雨新知前往;重新改版發佈初期,難免資訊不足,希望您在瀏覽新網頁的同時,留下寶貴意見,我們會繼續努力推動弘一大師之德行。

以下網址弘一大師紀念學會部落格:https://hongyimaster.blogspot.tw/

弘一大師紀念學會FB

弘一大師紀念學會更改信箱:hongyimaster@outlook.com

5.人間愛晚晴 思考晚晴集 (四十一~四十二)     -靈觀

     內不見有我,則我無能;外不見有人,則人無過;一味痴呆,深自慚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蕅益大師)
   所謂的「癡呆」,即是在認知上有毛病,分不清是非黑白。更麻煩的則是,自以為聰明、能幹;看別人做事,總是笨手笨腳,拖泥帶水;處理事情,更是漏洞百出,毫不圓融……。唯有自己,是天命所繫,有能力擺平、處理世間的疑難雜症,人事紛擾。有這樣心態的人,真真正正是「內有我,外無人」,向內,只看到自己是天下唯一的能人,向外,沒有一個人能讓他看在眼裡。照蕅益大師的說法,這樣的人,是「劣智慢心」,智慧低劣,心態傲慢!真正最為「無能」,並且積集世間的過患於一身!
   一般正常人,自然不會表現得如此極端。但是本具的業障習氣煩惱,往往會在不經意之間,讓自己顯露出「心中有我,目中無人」的味道。離《金剛經》上所說「離四相」︱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境界,還有一段距離! 

   於是在許多志工團體之中,總難免出現幾個喜歡當老大,發號司令,認為若沒有自己的掌舵,這個團體必然會走偏,進而走上絕路。若是有人與他旗鼓相當,針鋒相對,則必然會遭到他的反撲,四處毀謗,最終讓團體搞得四分五裂,完全違背了大家最初的發心!

   此所以佛法提醒我們,時時觀照覺察自己的內心,是何其重要!每當覺察到自己有「我執」、「傲慢」之心生起,就能夠「深自慚愧」,進而下定決心「痛自改革」,久而久之,鋒芒盡掩。 這樣的人,或許會被人看成是「癡呆」,不受重視,甚至無人理會,而自己仍能   安心過日,無有任何怨懟不平,這才是在修行的境界上,邁進了一大步!

        籬菊數莖隨上下,無心整理任他黃,後先不與時花競,自吐霜中一段香。(誦帚禪師)

      菊花盛開在冬天,但是其他季節仍然可以見到它的芳蹤。一般插花,較少以菊花為主題,(除非是菊花展或是喪禮)。但是插花又很少不以它為陪襯的。因此菊花真的就有如淡泊名利的花中君子,低調地,不與人爭奇鬥艷地,承擔起它美化各種大小場合的任務。

       這樣的存在姿態,確實是演譯了在佛法中修行之人的精神!任這世間有千奇百怪,日日有推陳出新,修行人總是堅守自己的本分,清楚自己生命的目標與方向。就算現實環境中,有風雨飄搖,霜雪滿天,他的生活步調與內容,或許會隨著現實生活,而有所調整改變,但不變的是他心向佛道,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志!

一般佛門中人,多以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作為修行人的精神指標。但是弘一大師卻也讚賞菊花「和而不同」,隨順世間,卻又始終保有自己的風格志節!甚至還寫了一首《為紅菊花說偈》:「亭亭菊一枝,高標矗晚節。云何色殷紅?殉教應流血!」以紅菊花提醒我們,修道之人所應具備最起碼的修為!大師還有另一首題為《菊花》的詩:「姹紫嫣紅不耐霜,繁華一霎過韶光。生來未藉東風力,老去能添晚節香。風裡柔條頻損綠,花中正色自含黃。莫言冷淡無知已,曾有淵明為舉觴。」讓我們體會到,靄靄內含光的高貴人格,終能讓人發掘讚賞。即使被掩沒一生,內心的知足自適,已足以讓這一生沒有空過!

    如今大師將誦帚禪師讚頌菊花的這首詩,收錄於《晚晴集》之內,更讓我們體會到,弘公是多麼地期盼我們這些後世學佛弟子們,能於五濁惡世之中,凡事隨順因緣,不強求出頭,盡其在我。就像菊花,即使無人眷顧整理,任它發黃枯萎,它也不做「不平則鳴」的舉動,低調地躲在一角,不與其它的花朵爭奇鬥艷。但是當霜雪來臨,它花都不敵外力的摧殘,紛紛凋零破敗,唯有菊花仍默默地散發著它平淡的美麗與芬芳!這不正是所有學佛向道之人所應具備的基本涵養嗎?


6.
紀念弘一法師圓寂75周年
晚晴室 書院 瘋人院——尋訪弘一法師圓寂地    --子午源


     一棵綠蔭如蓋的老樹,遮掩著一座破破爛爛的小瓦屋,完全不是想像中弘一法師圓寂的聖地:泉州溫陵養老院晚晴室。瓦屋三間,破舊剝落,人逝去了,唯老樹依舊,蔥翠蓊鬱,這老樹一定得到法師在天之靈的庇護滋潤。廊簷下四個方形磚柱,磚頭斑駁殘缺。中間那間正中一對大門,上半部的方格框子用硬板紙糊著,或者是用釘書機訂的,四角翹開了;左右兩間是單門,也是破爛的門。

    曾見過弘一法師那幀涅槃時的照片,震懾我心。那照片,應該就是在我眼前左邊這間瓦屋的單門裡面拍攝的,這屋子當年是法師的臥室。法師圓寂後,頭枕右臂,吉祥臥於一個狹窄的小床上,身著舊衣褲,赤著足,神態安詳、恬靜、自在,與圓寂前三日所書的遺墨悲欣交集相吻合。單薄的木板床下邊,一雙舊草鞋,了無他物。一生簡樸如此,非人所思。法師遺囑有言:(圓寂後)不必穿好衣服,只穿舊短褲,以遮下根即可。一百年前,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課堂裡一扇門的故事。一次音樂課下課了,最後一位離開課堂的學生將門一碰,發出很大的響聲。老師走出門外,把那位學生叫進課堂,神態溫存而嚴肅,輕輕地說,以後走出課堂,關門要輕一點呀。然後,老師向學生誠懇地鞠了一個躬,輕輕地關上了門。這位老師就是弘一法師,那個時候,他還沒有出家為僧,叫李叔同,任教音樂圖畫課。記不得是什麼時候,是從弘一法師的門生豐子愷的文章裡讀到的,但老師的一鞠躬一關門,印在我心。佇留在瓦屋的前邊,幾扇破門,閃映出以往的幻像……

     如果能找到一位同行的人,果然是一樁好事,可我總認為不能勉強他人;何況這是去拜謁佛教聖地,要真心誠意。一大清早,一個人從賓館出來,打的,急煞煞地叫司機直奔弘一法師圓寂的所在地:第三人民醫院。為尋訪這一聖地,我問詢許多路人,都是搖著,就連問寺裡的一位僧人,也是說不清楚。三間瓦屋的門都鎖著,進不去,倚在法師圓寂的那間臥室的窗口。兩扇窗,一扇窗的硬板紙已經掉了。裡面空洞洞的,潮乎乎的,什麼也沒有。我望了又望,不忍離開一步。這破瓦屋,被四周林立的高樓大廈包圍著,孤零零的,一副可憐相。斑剝的外牆,前邊塗上了暗紅色,左右兩邊與後邊都是白色;又坑坑窪窪,露出碎磚泥巴。爛瓦一片片,疏疏的,感覺上是蓋不住屋頂的,幸虧有棵老樹遮掩著大半個屋頂,稍稍減去幾分孤苦伶仃。前後左右窗戶洞開,有的只剩下了一扇歪歪斜斜的木窗,似乎要掉落下來。廊簷右邊的角落裡,一個藍色的舊塑膠水桶,一個破拖把,一隻鏽跡斑斑的鐵皮畚箕,一把用爛了的掃帚……

     這兒,原來有不二祠、小山叢竹書院。就在我的身旁,還保存著一座舊牌坊,大約三四米高,兩側花崗岩立柱,坊額刻有朱熹墨蹟小山叢竹。牌坊一側石碑上鐫刻著: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於紹興二十一年(西元一一五一年)任泉州同安縣主簿。數年間在閩南一帶宣導學風,一時從者如雲,至有清源別派之稱。後人思惠,即在其種竹建亭講學其中之處,以朱熹手書刻石,立坊以紀。坊旁原有唐進士歐陽詹的祠堂,及近代高僧弘一法師的圓寂處——晚晴室。

     不二祠是泉州一處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址,歐陽氏的祖祠,供奉唐代進士歐陽詹。歐陽詹系泉州的第一位進士,他的祠堂被尊稱為不二祠。祠堂文革期間被毀。小山叢竹書院就在不二祠的旁側。書院建于宋代,因朱熹在書院講學而聞名。據古籍載,書院地處高阜,其氣獨溫,溫陵之名,實肇於此。宋朱文公種竹建亭講學其中,匾為朱子手書,鐫于石。朱熹舊日登臨稱讚的小山,我想可能只是一個小土堆(高阜)而已,現在已看不出一點形跡。這小土山,因朱熹講學種竹而名揚天下。明代小山叢竹亭重建,更名為過化亭。清代又擴建書院,重修講堂,樹立小山叢竹牌坊。後書院毀於兵燹。1934年,佛教居士葉青眼在小山叢竹書院院址創辦溫陵養老院。弘一法師曾三次移錫溫陵養老院,又為過化亭題額。法師最後一次移居溫陵養老院,是1942年舊曆3月,就在這一年舊曆94日圓寂於晚晴室。

   
圍繞著三間破瓦屋,左轉一個圈,右轉一個圈;左顧,右盼;徘徊著,躊躇著……是這兒嗎?難道會是這兒嗎?明明知道這裡就是法師圓寂的聖地晚晴室,但心裡頭就是與自己過不去:不敢相信!

    先生,這兒是弘一法師圓寂的地方嗎?我問坐在條石上的那人,那人神情呆呆,望著我,久久無言。阿姨,這兒是弘一法師圓寂的地方嗎?阿姨頭髮淩亂,模樣傻乎乎的,也是只瞪眼不說話。那條石上坐著幾個人,我連著問了他們,都是如此,一副呆相。失望之餘,沮喪不盡,還是先拍幾張照片吧。我取出相機,心底酸苦莫名。都是些值得珍留的影像:瓦楞上的衰草,牆壁裡露出來的伶丁筋骨,牆面上說不出名字的怪影兒,就連廊簷角落裡的拖把、畚箕、掃帚,也感覺不是尋常物。一個刹那,側邊一位姑娘猛紮過來,像是要撲過來搶奪我的相機似的。她眼睛裡露出異常的神色,亢奮地說:來,我幫你拍照,我幫你拍照……我心裡咯噔一下,慌兮兮的,不知如何才好。跟在姑娘後邊幾米遠的年輕人,想當然是她的先生。他看見我直愣著,忙對我使勁地擠眼色,看了看那姑娘,又用手指頭點了點自己的腦
袋,如此數次,我略有所悟,那姑娘恐怕是精神病吧。急忙轉過身子,卻仍然是芒刺在背。

   這個時候,我還不明白;直到與對面迎來的一位老者交談,我才明白:第三人民醫院是一所精神病醫院。啊,瘋人院!瘋人!難怪,弘一法師的圓寂聖地沒人知道,誰願意提起瘋人院呢?又有誰願意去一個瘋人院呢?小山叢竹書院,宋代理學家朱熹的身影,莘莘學子的朗朗書聲;晚晴室,被譽為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的弘一法師圓寂聖地;瘋人院,瘋人瘋相……

     
佛說無常,從理智上說,世間滄桑就是這樣;可面對條石上呆乎乎的人兒,憶想歷史變遷,感情上無論如何過不去。朱文公講學的書院,高僧圓寂的聖地,怎會成了瘋人院?我心淒然,濃得化不開的慈悲之情,彌漫在心頭。說到慈悲,鄉間有這麼一句常用的俗語:他呀,連走路也怕踩死螞蟻呀!而弘一法師就是一位怕傷害螞蟻生命的人,法師圓寂的前幾天,鄭重地囑咐侍者,交代後事:“……(入龕後)移居承天寺。去時將常用之小碗四個帶去,填龕四腳,盛滿以水,以免螞蟻嗅味走上,致焚化時損害螞蟻生命,應須謹慎。再則,既送化身窯後,汝須逐日將填龕小碗之水加滿,為恐水幹去,又引起螞蟻嗅味上來故。離開世間之際,猶怕傷害螞蟻,這就是弘一法師的大慈大悲!護生,是珍愛生命,愛護眾生。護生,也是養一顆慈悲心,養一顆濟世心,做一個人間的好人。俗人免不了俗氣免不了俗思。我想,假如弘一法師活到今天,這位對螞蟻生命也如此珍愛的高僧,與瘋人院為鄰,他如何處理鄰里關係呢?假如弘一法師遇上那位猛撲過來的瘋姑娘,他又會如何
對待呢?一陣初夏的清涼風,老樹發出簌簌的聲響,喃喃自語著……老樹在說什麼呀?


草於2013622日自泉州返海甯的動車中,2017年夏月改定


 7. 印佛之心海闊天空             釋一淨
緬懷恩師上印下海老和尚

  輾轉傳來的消息:初入佛門時的皈依恩師,上印下海老和尚,於二一七年二月二十五日,以九十一歲高齡,圓寂於美國洛杉磯法印寺。因此深深緬懷起,學佛以來,受到  師父教導提攜,一路走到今天的師徒情誼。
  第一次在新竹福嚴精舍見到  師父,是民國六十一年初,我還是外文系四年級學生,到美國佛教會駐台譯經院,參加佛經英譯人員的考試。時值隆冬,寫完考卷出來,見到外面有位頭戴毛線帽,架著黑框眼鏡,面貌十分和善,平易近人的出家人,熱切地與大家打招呼。一同參加考試的師兄,上前請問法師上下,我們因而得知,他就是福嚴精舍住持,上印下海法師。在接到譯經院錄取通知,前往報到時,正逢農曆十五,福嚴精舍大殿,正在做佛前大供,除了  印海師父,還有年輕時代的 
  日常法師,二位師父梵唱之莊嚴,在佛教界都是赫赫有名的,沐浴在莊嚴的儀式之中,使得原本矢志只要成為研究佛學的佛教學者,絕不去搞那些拜拜儀式的區區在下,那顆自以為是的傲慢之心,完全地冰消瓦解,百分之百地認同,並融入佛門儀式的莊嚴氛圍裡!當下就決定,爾後要努力成為一個解行並重的佛門行者。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那時因為還有最後一學期的課程還沒修完,所以譯經院顧法嚴副院長特別允許我畢業後再去上班。好不容易終於考完畢業考,隔天立刻趕到福嚴精舍山上,開始投入譯經大業。沒想到被告知,我們這批新進的譯經人員,已經在前一天,於    
印順導師的座下皈依三寶,成為正式的佛門弟子。想到譯經院從上到下,都是  導師的皈依弟子,因此在接下來的一段時日,每當有機會陪  導師在精舍庭院散步時,總忍不住向  導師提起:別人都皈依了,只有我還沒有!  導師總是很慈祥地說:總會有因緣的!或許  導師早就知道,我與  印海師父有更深的法緣!
  就在  導師離開福嚴精舍到外雙溪報恩小築之後,精舍裡負責教導譯經人員佛學的,有  印海師父上《八宗綱要》,  日常法師上《百法明門論》。另外還有數位資深的學佛老居士會不定期來做佛法開示。後來有位輔仁大學的在學學生,於假期中來譯經院工讀,提起想要皈依三寶,於是就在觀世音菩薩聖成道日,我們一起在   
  海公師父的座下,成為正式的佛弟子。也因為譯經員之中,我是  海公師父唯一的皈依弟子,日後也受到 師父特別的教導與照顧,而這些教導,讓我日後在學佛的道路上,擁有更多的資源,來做佛法的工作。
  因當時常住在福嚴精舍的出家眾很少,我是譯經員中唯一會參加精舍早晚課的弟子。有時當某些法師有事,不克上殿之時,就只剩下唯那與木魚;因此  師父便問我有沒有興趣學打寶鐘鼓?這當然是求之不得的事!又將課誦本內的板眼略作解說,並將常用的大小讚誦梵唄,用錄音機錄下來,要我用寶鐘鼓反覆跟著練習。那時怕吵到別人,我總是在不上班的時間,到後山的靈骨塔內,練得廢寢忘食。塔內那時只有三位高僧的法照:太虛大師,導師的師父︱清念上人以及續明法師。在已故高僧慈悲眼神的關注之下,我很快地就將寶鐘鼓練熟,早晚課上殿之時,自然而然就承擔了這分執事,更預想不到的,日後在社會上做往生助念普佛,或是到監所之內帶領佛七,更因訓練一些後進,而使得我們的團體也能夠擺出像樣的法器人員陣容;這是許多年後,面見  師父,向他報告當下狀況時,幾乎令他無法置信的事!
  師父留下給我的另一個受用不盡的法寶,即是禮拜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那是當年  慈航菩薩所提倡教導的。某天早課過後,  師父問我願不願意多做一項功課:禮拜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這麼好的學習機會,當然不會錯過!於是從那天開始,每天早課後在大殿裡,師徒二人就邊唱邊拜,經過一段時日,供在佛桌上的小舍利塔內,竟然長出幾顆小舍利,這對於我這初發心佛子而言,不啻是莫大的鼓勵!多年後我自己在道場帶領佛七,最後的圓滿日,也都要求大眾一起禮拜四十八願,再做大迴向!
  在福嚴精舍住持任期屆滿之後,  師父被信眾推選出任台北慧日講堂住持。幾年之後,應邀赴美弘法,有因緣留在美國創建法印寺,先從小道場開始,讓洛杉磯華僑們有聽聞佛法禮佛的場所。後因信眾日增,道場不斷擴建,功能也越來越大。除了有佛學視聽圖書館,也舉辦兒童佛學營,社會慈善救濟等。幾十年間,偶爾回到台灣,總會要學生晚輩通知,讓我帶著母親及蓮友,前往拜見,並順便開車載他到各寺廟去尋訪老友學生,大多是當今教界中舉足輕重的佛門龍象,但是一見到  師父這位老師老友,總是發出無比真誠歡喜之心,熱誠接待。而在這當中,  師父總是非常低調地,只談談美國佛教現況,自己著述修學情形,卻從來不曾提及自己的豐功偉業。後來還是從網路上的介紹,才知道原來  師父在美國的佛教事業做得這麼大!
  師父一向自謙為是平凡的出家人,給人的印象也是沒有奇特之處。即使是八十多歲的高齡,行走世界各地,都是獨來獨往,連個陪侍的侍者都沒有,更遑論有什麼排場了!但是在這平淡的身影之後,卻留下了在美國傳揚佛法的紮實根基,以及由十幾本著作組合而成的《法印全集》,默默離開這個世間,回歸到阿彌陀佛光壽無量的極樂世界,留下弟子心中無限的感恩追思與懷念!


8.傷痕屬於過去         -淨子


     自從入獄之後,我才開始體會到,鐵窗下的生活,是那麼的痛苦、不自由。因悲痛而不斷譴責自己,讓我的心不能平靜下來。當同學告訴我有佛七法會,問我是否要參加?我說,好吧,我願意參加!結果我感到自己很幸運能夠參加此一盛會!

  記得法會第二天早晨,我懷著一顆悲痛、謙卑、懺悔的心,走進莊嚴的佛堂。迎面見到的,是慈悲的西方三聖像呈現在我眼前,內心突然有一種想哭的感覺。為什麼我要走錯路?如今一失足成千古恨!我忍不住低頭哽咽,跪倒在佛菩薩面前,懺悔自己過去的種種不是。這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在入獄三個多月之後,能參加佛七法會,讓我的心靈感到淨化很多,也漸漸能平靜下來。

  念佛一聲,滅罪無量。藉著一聲阿彌陀佛聖號,讓我消除身在獄中的煩惱,也喚醒了我的良知良能,讓我下定決心,不再去懷恨那些傷害過我,使我傷痕累累的朋友,傷痕屬於過去,未來才是最重要的。就這樣,也讓我體會到,以恭敬心來念佛,也有無量的功德。
  當我知道因為朋友的陷害,讓我入獄服刑,我終日悲痛難過、坐立難安,報復的念頭一直無法平息下來,以至於腦海與精神恍恍惚惚,夜夜難以入眠。有時想要入睡,就會想起那些陷害我的面孔,報復的心又再次生起。在法會中,靜坐念佛,讓我的妄念平息了許多,而後漸漸地,一遍遍念著阿彌陀佛,我的心平靜下來了。

  師父與老師們都希望每一位同學學佛之後,能夠找回迷失的善良本性,好好地規劃自己往後的人生,這種慈悲為懷的心胸,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靈。感恩所長及各級主管為我們舉辦佛七的一番苦心,也感謝一淨法師的開導和教誨。南無阿彌陀佛!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