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弘裔雜誌125期


電子報-弘裔雜誌125







中華民國一〇七年四月五日 弘裔雜誌第125期 季刊



1251.弘一大師出家百年垂範千古 釋慧觀

1252. 鐵窗下的午休時光 釋一淨

1253.人間愛晚晴— 思考晚晴集 (46-47

1254.超三界四土圓融 智諭法師

125期5 .專題講座 主題:認識古建築

125期6.弘一大師紀念學會一○六年度功德芳名錄












弘一大師出家百年垂範千古 釋慧觀







弘一大師於一九一八年農曆七月十三日(大勢至菩薩聖誕)出家,今年正好



出家一百周年。大師「律紹南山、教宗賢首、行在彌陀」,垂範千古!



一、虎跑寺出家



大師「出家」,有自己之口述與致劉質平、李聖章之書函等可供依照,亦有夏丏尊、豐子愷等友生之撰述可供參考,還有私淑後賢之整理可猜師意旨。



(一)弘一大師口述〈我在西湖出家的經過〉



「曾有一次,學校裏有一位名人來演講。那時,我和夏丏尊居士兩人,卻出門躲避而到湖心亭上去吃茶了。當時夏丏尊曾對我說:『像我們這種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那時候我聽到這句話,就覺得很有意思,這可以說是我後來出家的一個遠因了。



到了民國五年的夏天,我因為看到日本雜誌中,有說及關於斷食方法的,謂斷食可以治療各種疾病。當時我就起了一種好奇心,想來斷食一下。……當時我就和西泠印社的葉品三君來商量,結果他說在西湖附近的地方,有一所虎跑寺,可作為斷食的地點……



我到了虎跑寺,就住在方丈樓下的那間屋子裏了。我住進去以後,常常看見一位出家人在我的窗前經過,即是住在樓上的那一位。我看到他卻十分歡喜呢!因此就時常和他來談話,同時他也拿佛經來給我看。……



這回到虎跑寺去住,看到他們那種生活,卻很歡喜而且羨慕起來了。……



這一次,我之到虎跑寺去斷食,可以說是我出家的近因了。……



放年假的時候,我並沒有回家去,而是到虎跑寺裏面去過年了……那個時候,則更感覺得有興味了,於是就發心出家,……也就於民國七年正月十五日受三皈依了。……到了五月底的時候,我就提前先考試,而於考試之後,即到虎跑寺入山了。……



便於七月十三日那一天,相傳是大勢至菩薩的聖誕,所以就在那天落髮。」



(二)夏丏尊撰寫〈弘一法師之出家〉



若參考夏丏尊所寫〈弘一法師之出家〉,敘述大師到虎跑寺斷食、過年後,說明一切經過及未來志願,說出家有種種難處,打算暫以居士資格修行,在虎跑寺寄住,暑假後不再擔任教師職務。



夏丏尊描述:「暑假到了……我送他出校門,他不許再送了,約期後會,黯然而別。



暑假後,我就想去看他,忽然我父親病了,到半個月以後才到虎跑寺去。相見時我喫了一驚,他已剃去短鬚,頭皮光光,著起海青,赫然是個和尚了!笑說:『昨天受剃度的,日子很好,恰巧是大勢至菩薩生日。』



『不是說暫時做居士,在這裏住住修行,不出家的嗎?』我問。



『這也是你的意思,你說索性做了和尚……』」



(三)〈我在西湖出家的經過〉與〈弘一法師之出家〉差異之會通



大師口述〈我在西湖出家的經過〉時,已出家十九年。



夏丏尊撰寫〈弘一法師之出家〉,是紀念大師滿六十歲之文,大師已出家二十一年。



大師口述〈我在西湖出家的經過〉,與夏丏尊撰寫〈弘一法師之出家〉,關於斷食和出家,可相輔相成;但在「出家」有一處很大之差異,此差異或可會通。



無論如何,大師之出家,誠如他在第一次閉關前,對餞行之法師居士言:「我的出家,大半由於這位夏居士的助緣。此恩永不能忘!」



夏丏尊在〈弘一法師之出家〉最後更寫道:「像他那樣的人,是於過去無量數劫種了善根的。他的出家,他的弘法度生,都是夙願使然,而且都是希有的福德。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正應代他歡喜!代眾生歡喜!」



故,大師之出家,夏丏尊是助緣,大師之善根是正因啊!



(四)弘一大師函示劉質平「趕緊修行、入山習靜」



大師一九一八年三月致劉質平函:「不佞近耽空寂,厭棄人事。早在今夏,遲在明年,將入山剃度為沙彌。……甚盼足下暑假時能返國一晤也。……李嬰三月初九日。正月十五日已皈依三寶,法名演音,字弘一。」



同年四月又致劉質平函:「不佞自知世壽不永(僅有十年左右),又從無始以來,罪業至深,故不得不趕緊發心修行。自去臘受馬一浮大士之薰陶,漸有所悟。世味日淡,職物多荒。近來請假,逾課時之半,就令勉強再延時日,必外貽曠職之譏(人皆謂余有神經病),內受疚心之苦。……不佞即擬宣布辭職,暑假後不再任事矣。……秋初即入山習靜,不再輕易晤人。剃度之期,或在明年。」(依《弘一大師全集》註為一九一七年三月,似為一九一八年較妥,因所述與上函之事相接。另,王維軍《李叔同弘一大師手札墨寶識注考勘》,二○一七年九月初版,考證出本札寫於一九一八年農曆四月,杭州。)



大師出家,乃趕緊修行、入山習靜。



(五)弘一大師復書李聖章「修習佛法、普利含識」



大師一九二二年復俗侄李聖章書:「戊午二月,發願入山鬀染,修習佛法、普利含識。以四閱月力料理公私諸事……佈置既畢,乃於五月下旬入大慈山(學校夏季考試,提前為之),七月十三日鬀染出家,九月在靈隱受戒,始終安順,未值障緣,誠佛菩薩之慈力加被也。」



修習佛法、普利含識,是大師出家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菩提悲願。



(六)豐子愷〈我與弘一法師〉三層樓比喻



豐子愷體會:「我認為他的出家是當然。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強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滿足於二層樓,於是爬上三層樓去,做和尚,修淨土,研戒律,這是當然的事。」亦為卓見。  



一九一八年夏,大師於虎跑寺,致楊白民函:「近來日課甚忙,每日禮佛、念佛、拜經、閱經、誦經、誦咒等,綜計餘暇,每日不足一小時。出家人生死事大,未敢放逸安居也。」從函中可看出,大師日課很忙,念佛也是日課之一。初出家,即以生死事大而精進修行。



大師一九三三年在《四分律含註戒本隨講別錄》開頭之〈余弘律之因緣〉提及:「初出家時,即讀《梵網合註》,續讀《靈峰宗論》,乃發起學律之願。」。大師初出家,即發起學律之願。



二、靈隱寺受戒



大師口述、高勝進筆記之〈我在西湖出家的經過〉 ,關於靈隱寺受戒,云:「八月底,我就到靈隱寺去。寺中的方丈和尚卻很客氣,叫我住在客堂後面蕓香閣的樓上。



當時是由慧明法師做大師父的。有一天,我在客堂裏遇到這位法師了。他看到我時,就說起既是來受戒的,為什麼不進戒堂呢?雖然你在家的時候是讀書人,但是讀書人就能這樣地隨便嗎?就是在家時是一個皇帝,我也是一樣看待的。



那時方丈和尚仍是要我住在客堂樓上,而於戒堂裏面有了緊要的佛事時,方命我去參加一兩回的。」



大師一九二四年在〈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自敘〉提及:「余於戊午七月出家落髮,其年九月受比丘戒。馬一浮居士貽以靈峰《毗尼事義集要》,並寶華《傳戒正範》。披翫周環,悲欣交集,因發學戒之願焉。」大師受戒,即發學戒之願。



三、出家逢「周年」紀事



從《弘一大師新譜》中,看到大師幾則逢出家周年之紀事,可略知大師對出家紀念日之「珍重」。恭錄如下,以饗有緣:



(一)出家二周年 第一次閉關



大師致夏丏尊書:「曩承遠送,深感厚誼。來新居樓居士家數日,將於二日後入山。七月十三日掩關,以是日為音鬀染二周年也。」此為一九二○年,大師四十一歲,第一次掩關,選出家二周年紀念日開始。



掩關之因緣,以大師所述,乃:「將掩室山中,窮研律學……」「將入新城山掩關,一心念佛……」



先由學生樓秋賓及其父,與程中和居士,護持貝山房屋修理。後在杭州諸善友馬一浮、范古農、夏丏尊、李鴻梁……等人,設齋、攝影,珍重送行之下,乘輪船沿江而上,赴新城貝山閉關。程中和居士於前一天剃度,是為弘傘法師,隨往護關。



不意,弘傘法師遭母喪,電促歸;大師又突遭排山倒海、瓦片如飛之大風雨,遂下山。……此即大師所述:「乃以障緣,未遂其願。」大師在貝山僅住月餘,中秋時,已移居衢州蓮花寺。



又,開始閉關之日,大師〈手書佛說大乘戒經跋〉:「庚申七月十三日,大勢至菩薩聖誕,演音鬀染二年,敬寫此經,惟願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戒香熏修,往生極樂。」



(二)出家十六周年 隨機羯磨題記



大師〈四分律隨機羯磨題記〉:「甘肅敦煌有鳴沙山,山麓有三界寺。寺旁石室千餘,壁雕佛像。清光緒庚子年(一九○○),因掃積沙,於壁破處見藏書甚多,皆唐人及五代人寫本,亦有雕本,佛經尤夥。蓋西夏兵革時保存於此也。壁書既已發現,遂多為英法日本諸國學者將去。吾國人更往搜求,精好之本已不可得矣。殘餘之本,遂存北京圖書館。昔年曾編《敦煌佛經寫本草目》一卷刊行,唯完整之本不可多得。又寫本中錯訛脫簡,充於篇帙,校勘刊布非易事耳。



《刪補羯磨》,敦煌石室藏有唐人寫本,僅存上卷及下卷末頁。今由北京刻經處及天津刊本與之對校,既竟,請余為酌定取捨。因汰其錯雜,擇其可依準者,錄入此册,以備參考焉。甲戌七月十三日剃染十六年,演音謹記。」此為一九三四年,大師五十五歲,為取捨擇錄敦煌石室唐人寫本《刪補羯磨》。



若再參照同年五月大師〈隨機羯磨校記〉,將更清楚來龍去脈。



大師〈隨機羯磨校記〉:「《隨機羯磨》,今所傳者,有數本:敦煌石室古寫本(北京圖書館藏)、……高麗藏(宋紹興二十一年刊)、宋藏(宋嘉熙三年刊)、元藏、明藏……惟高麗藏較為完善。



天津刻經處徐蔚如居士,曾披諸本參互考訂。以麗藏為主,而參用他本之長;並據南山《業疏》及靈芝記以為指歸,歷時年餘,乃成此冊。正古本之歧誤,便初學之誦習,宏護律教,功在萬世!……



今復檢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詳為覆校。與舊宋藏及宋元明藏並南山疏鈔、靈芝記文,精密審訂,稍有修改,俾臻完璧;學者讀此,應生難遭之想。……若無今新校訂本,決定無人能誦習者。……余以夙幸,獲讀新校訂本,歡喜抃躍,歎為希有!誓願盡未來際,捨諸身命,竭其心力,廣為弘傳;更願後之學者,奉持此冊,珍如球璧,講說流布,傳燈不絕!俾吾祖律教可以光大熾盛,常耀世間耳。歲次甲戌五月十日沙門演音敬書」



大師稱讚徐居士校刊近二千卷,以《隨機羯磨》為最精湛。大師復詳為覆校,精密審訂,俾臻完璧。



大師覆校《隨機羯磨》之後,撰書〈講羯磨聯〉、四講羯磨、撰輯《隨機羯磨隨講別錄》等,即是竭其心力,廣為弘傳。



(三)出家十九周年 湛山寺殉教



大師〈「殉教」橫幅題記〉:「曩居南閩淨峰,不避鄉匪之難;



【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二版】



今居東齊湛山,復值倭寇之警。為護佛門而捨身命,大義所在,何可辭耶?於時歲次丁丑舊七月十三日,出家首末二十載。沙門演音,年五十有八。」此為一九三七年,大師五十八歲,應倓虛大師之邀,於青島湛山寺講律,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書寫「殉教」,以示大義所在。



原版由大師常隨弟子傳貫法師珍藏,向少人知,戊戌(一九五八年)夏,傳貫法師赴菲律賓弘化,途至香江,出示於人,始傳於世。



(四)出家二十周年 苦樂對覽表



大師〈苦樂對覽表題記〉:「華民二十七年,歲次戊寅閏七月十三日,余鬀染出家二十周年。是日諸善友集聚尊元經樓,為余誦經懺罪。余於是日始講《阿彌陀經》一卷,迴向眾生,同證菩提。並書〈苦樂對覽表〉二紙,呈奉經樓,以為紀念焉。沙門一音。」此為一九三八年,大師五十九歲。



〈苦樂對覽表〉二紙,乃「宋慈雲懺主說二土修行難易十種,以苦樂對之,列表」與「《阿彌陀經》云:『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眾苦者,謂三苦,八苦,無量諸苦。三苦統論三界,八苦唯約人間。以八苦與極樂世界之樂對之,列表」。苦樂天淵,一覽無餘。見列表者,必因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而欣往西方,厭離娑婆。(因版面所限,列表內容省略。)



是日,大師又有〈書古德偈句贈許宣平題記〉:「『祇今休去便休去,若待了時無了時。』歲次戊寅閏七月十三日,為余鬀染二十周年。是日始講《阿彌陀經》於龍溪尊元經樓。宣平居士(任職銀行)先一夕自福州歸,獲預法會。逮十九日講經圓滿,居士設齋供養三寶及諸善信,慶幸歡忭,得未曾有。居士久處塵勞,恒思厭離,乃囑題句,用自惕勵,並志近事,以為紀念焉。一音錄古德句。」



四、「護戒牒」重新問世



今年三月中旬,大師孫女李莉娟居士,問起《弘裔》雜誌弘祖「護戒牒」圖片電子檔,平湖王維軍副館長也問起陳慧劍老師寫有關「護戒牒」之全文及圖片。經請廖碧婷秘書查後,是為一九九六年九月第十四期《弘裔》雜誌上,陳老師所撰〈台北善導寺展出「弘一大師墨寶」評鑑〉。拜讀全文,有關「護戒牒」之敘述,感動震撼!摘錄如下:



「戒牒」:約三尺多長,為弘一大師於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年〕九月二十三日(農曆八月十九日)出家一個月十五天,赴西湖靈隱寺受戒,戒期圓滿得戒後,由傳戒會所發的「護戒牒」。幅寬約二尺餘,長約三至四尺。



牒文為木刻印刷;凡涉及「戒子」文字,則為手寫;並於「總題—敕建」二字之上,「說戒」、「羯摩、教授」三師名下,及「收執」二字上,加用戒壇印章。整個「戒牒」全幅上緣空間,印有「護戒牒」三個大字。「牒」字上,有大印一顆。但這五方印因年久不甚清晰。……



「戒牒」全文:



……今於本寺,依律建壇,如法授受。內有「直隸天津縣人氏,法名演音,字弘一,於浙江省杭縣定慧寺,依了悟大師出家,發心於九月初六受沙彌十戒,至十二日進比丘戒,十九日圓滿菩薩大戒。



傳臨濟正宗第四十一、二世本壇「得、說」戒本師「圓珠、清鎔」。「羯摩阿闍黎、教授阿闍黎」「淨心、能和」。尊證阿闍黎「宏法、廣慧、華山、法輪、濟廣、諦清、性悟」。引禮「闡安、道安、夜照、振覺、諦勳、定悟、意濤、授榮、月濤、光明。」



爾等自受戒後,專精行持,宏揚教化,合給戒牒,隨身執照,凡遇津關,以便照驗,須至牒者。



中華民國七年陰曆九月十九日



右牒給付菩薩戒弟子演音收執



在這張「戒牒」文字裡,包括「杭州靈隱寺的建寺簡史」及「傳戒」經過。……



這張戒牒,在弘一大師於民國三十一年十月十三日〔農曆九月四日〕,於泉州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入滅之後,不久,身後一些零星文件與戒牒,放在一個木製漆盒內,被李芳遠取走。從此,這張戒牒便從史料中消失,從那時起,凡有關弘一大師出家「受戒」的準確史料,便完全湮沒;但李芳遠於一九八一逝世於廈門鼓浪嶼;又因為他無妻、無子、無直系親屬,他所收藏的弘一大師墨寶及有關圖片、戒牒,達兩百件,便被他的外甥黃某接收,不久帶到香港陸續賣到藝術市場,直到一九九五年十二月間,再由香港書畫商,將李家剩餘的有關弘一大師書法文件二十六件,還有木製手漆盒一個、弘一大師生前照片三、四張,全部經由台商,再轉賣到善導寺,由妙然老法師接手珍藏。……



「戒牒」之重新問世,更修正了有關弘一大師傳記、年譜部分時間的混淆。



五、出家一百周年紀念



一百周年,兩岸研究與紀念單位,會如何舉辦意義深刻之活動?



目前所知(應該還有很多):



(一)靈隱寺「傳授三壇大戒」



據莉娟居士說,靈隱寺要傳授三壇大戒。



李璧苑理事傳來海報:「紀念弘一法師圓具一百周年︱︱戊戌春杭州靈隱寺傳授護國興聖二部僧三壇大戒法會」。



(二)「甬上留香」翰墨展



王維軍副館長三月時曾表示,四月底,平湖紀念館、溫州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夏丏尊舊藏弘公遺墨在該館收藏)、虎跑紀念館等聯合在寧波博物館舉辦大型弘公手迹展「甬上留香」,以紀念弘公出家百年,伏龍寺傳道法師主辦。



錢江鴻副館長近日傳來海報:「甬上留香︱︱弘一法師出家百季翰墨展」。時間為二○一八年四月二十八日至五月二十七日。展覽地點為寧波博物館。



王副館長日前也傳來展覽預告「甬上留香︱︱弘一法師翰墨展」。除海報外,有「前言」敘述,摘要如下:



自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三二年九年間,弘一法師至少八次來寧波,曾駐錫於七塔寺、白衣寺、天寧寺、觀宗寺、延慶寺等寺院,也曾多次到浙江省立第四中學(今寧波中學)探親訪友,吟詩酬唱。而就寧波大市範圍而言,法師還曾涉足於慈溪、餘姚、鎮海、奉化等地。更在慈溪金仙寺、五磊寺、伏龍寺駐錫達三年之久,弘一法師與寧波之因緣可謂深矣!



本次展覽匯聚了平湖李叔同紀念館、上海博物館、浙江博物館、浙江圖書館、杭州博物館、杭州市李叔同弘一法師紀念館、溫州博物館、慈溪博物館八家單位一○四件(套)館藏精品,其中平湖李叔同紀念館鎮館之寶︱︱十六條屏《佛說阿彌陀經》,一九三二年,弘一大師在駐錫慈溪伏龍寺期間,為紀念父親一二○歲而書寫,將成為「甬上留香︱︱弘一法師翰墨展」之亮點,它不僅是弘一大師書法的上乘之作,更訴說著大師與寧波不解之緣。



(三)北京弘館「文獻公益展」



【下轉第四版】



【上接第三版】



二○一八年四月十三至十七日,「北京弘一大師陳列紀念館」與福建省「閩南文化書籍閱讀中心」,共同在泉州舉辦「紀念弘一大師出家百年文獻公益展」。



北京紀念館歷時四個月,在泉州當地收藏了鮮為人知相關弘一大師批注佛經、古籍、資料等百餘件冊。藏書多來源於大師曾駐錫過之泉州寺院。



泉州弘一大師學術研究會會長,九十八歲陳珍珍老師,親自指導展出活動。舉辦閱讀主題「弘一大師的閩南因緣」,弘揚大師豐富之文化遺產。



(四)台北「弘一大師出家百年」紀念



擬如此進行,以表緬懷:



1. 整理藏書文物



本會一九九四年創會以來,藏書文物不少;又因二○一三年九月修繕半年,許多典藏裝箱尚未就位。須一番全面整理。由李璧苑理事、許鳳麟理事、黃成禹老師、廖碧婷秘書、李驊梅編輯、蔡常川老師、古秀玉老師等一組人員勇健啟航,很有進度。



2. 口述歷史



先請廖碧婷秘書口述:陳慧劍老師撰寫《弘一大師傳》,創立「弘一大師紀念學會」,舉辦「兩岸弘一大師德學會議」等因緣。



已有李璧苑理事、李驊梅編輯、蔡常川老師等成組開始工作,並擬擴充採訪口述對象,如:一淨法師、程凱醫師、李增邦理事、蔡芬芬理事、江朝陽理事、王秋明老師、鄭輝雄老師、陳聰德老師、陳俊良理事、陳惠貞理事、熊琬教授、蕭武桐教授、高春老師……等,人員名單將陸續增加中。



口述內容,主題是陳老師與弘一大師的事。因為陳老師的名言:「只要是弘一大師的事,我都願意作。」



3. 主題展覽



由郭祐孟老師策劃。配合大師農曆七月十三日出家(一百周年)、九月受戒、九月初四圓寂(七十六周年)、九月二十日誕辰(一百三十八周年),將於七月至九月,在台北、台中二地作三個月之主題展覽,每月並有一場專題演講。正嘔心瀝血安排中,朱莉理事、李璧苑理事、許育鳴理事等將合力相助。演講專家亦邀請中。敬請期待,共霑法喜!



4. 協辦書法展



朱莉理事提起,正在聯絡中。



5. 協辦音樂會



江朝陽理事美成。由「采風樂坊」主辦,黃正銘團長統籌,「弘一大師合唱團」劉靜容老師率團參加、並請康吉良老師演唱。已定於十月十二日(農曆九月初四,大師圓寂紀念日)晚上七點半至九點舉行。加緊排練中。



6. 學戒念佛



在家、出家私淑大師者,終身承習南山律、修持淨土行。



至農曆九月底,念佛十萬、百萬,或多少,在設計功課表中,好讓大家一起念佛。



7. 誦經寫經



誦《阿彌陀經》、《普門品》、《普賢行願品》偈頌、《地藏經》等。



寫《普賢行願品》偈頌、《心經》等。



至農曆九月底,誦經十部、百部,寫經幾部,亦在設計功課表中,好讓大家一起誦經寫經。



8. 護生放生



李明哲理事以普賢菩薩精神,從農曆七月開始,特別為紀念弘一大師提倡護生,率眾連續放生一○八天。



9. 選適合自己者,認真學習



拋磚引玉一下。如:不疾言厲色,常保微笑。不遲到,凡事及早。整齊清潔,窗明几淨。方便禁語,方便閉律淨關。清涼持戒,信願念佛。求生極樂,迴入娑婆。……學習弘一大師,是要用生命來學習的,因為大師以生命「感動」生命!



以上幾項計畫,都得具體呈現,認真落實。這出家百年紀念,須善知識們「群策群力,同願同行」啊!



祈願:諸佛護念,菩薩加持,弘公攝受,大眾隨喜!













鐵窗下的午休時光 釋一淨





最近見某報副刊徵文,主題是「午餐時間」,應徵者多書寫一些自己生活記憶當中,特別的午餐經歷。拜讀之餘,也試著去搜索記憶之中較為特殊的午餐時光;赫然發現,二十多年來在監所之中的午餐乃至午休時光,應該是一般社會人士所不曾擁有過的經歷,特別提出來與大家分享。



雖然說,到監獄去帶收容人打佛七,在體力腦力上,都是一件頗為辛苦的事,但好處是,生活作息必然是一板一眼,極其規律;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不容錯亂,也不容輕忽。但是在如此長遠的時間,各監所先後陸續更換了無數的承辦人,各有不同的方式與作風,因此也增長了我們這群志工團體的許多見識。



佛七期間,大家都必須在早上出門前,安頓好各自家中的大小事務。到達會場之後,活動一開始,就必須全神貫注,拜佛念佛靜坐,分享佛法。到中午午餐時間,從大炊送來收容人的素食餐盒,我們先帶大家念佛過堂,念二時臨齋儀。在同學們用齋的時間,把握時間,念幾篇寫得比較好的心得報告,與大家互相勉勵。待結完齋,同學們各自被帶回不同的單位,這才是我們的午休時間。但是在用餐之前,還要先在同學們供奉的消災、超薦牌位前,供上飯盒做薦食。做完儀式,唯那一聲:大家請用餐!這才各自領著餐盒,回到蒲團,共進午齋。用齋畢,有時還得幹活:在每位同學的蒲團上,擺放結緣品,包括小佛像、念珠、抄經本與抄經筆等。有時還要整理同學們寫紙條申請的各種結緣品等等。至於供過佛的糖果餅乾等,則在同學們過堂之時,就已經請公差同學發放給大家,必須當場吃完,不可帶回去。(在他們離開佛堂回到各自的單位之前,都還必須經過嚴格的搜身等。)



做完這些工作,志工菩薩們都已相當勞累,迫不及待地攤開自備的臥具,倒頭就睡,很快地就發出陣陣鼾聲,甚至還相互呼應!直到下午一點半,有的監獄以打鐘告知大家,有的由主管大喊「起床」,有的是由收容人集體做體操的「一、二、三、四」把大家叫醒,有的就直接由戒護人員來開燈,讓大家知道午休時間已經結束!



至於午餐的內容,也是因不同的時空環境而有著不同的變化。最初到屏東看守所接辦佛七活動時,因承辦科員是大家原本熟識的師兄,所以就很直接了當地說:「大家何德何能,怎可讓所方供養午餐?」言下之意,就是我們必須自備一切的食材,送去小炊,讓他們烹煮好送來!有人提議,不如我們自己到外面訂素食便當,請人送來!但是當下就被否決,怕這樣會有傷所方的顏面!於是我這主辦人只好硬著頭皮,自己一人開車到大賣場,採購十五個人七天午餐所需要的食材,包括白米、食油、蔬菜瓜果、各式素料,堆了滿滿的手推車。有一次,結完帳,因白米塞在推車下方的架上,不小心擦到牆壁,朔膠袋當場破裂,白米灑了一地,只好趕緊蹲在地上努力撿回來,真是狼狽到了極點!不過心中自忖:這一磨難,應該為我消除了不少業障吧!大採購幾次之後,換來一位非常體恤下屬的所長,發現這群發心的佛門志工,出錢出力,未收分毫酬勞,連午餐都要自己設法,於是說,感謝大家的付出,由所方提供午餐便當是應該的,這才終止了這項大採購的功課。後來屏東監獄,在一位非常信佛的典獄長誠摯邀請之下,我們在一個更大的場所開始了另一種模式的佛七法會。典獄長特別交代,午齋便當必須盡力做好一點,於是當我們滿懷感恩,打開精心製作的餐盒,卻都傻眼:裡面有個煎得很漂亮的荷包蛋,另外滿滿的素雞、素鴨、素排等,就是沒有一丁點的蔬菜。盛情之下,除了荷包蛋之外,也不好意思多做反應。連吃幾天之後,人人脾氣暴躁,不得



已之下,只好由師姐們早上自炒幾盒蔬菜帶去,勉強撐到佛七圓滿。後來承辦人也發現不妥之處,改訂外面素食館的餐盒,並且還附帶每人一盒由冰果室特別組合的水果,那是我們最豐盛的,鐵窗下的午餐時光。



後來因服務的監所增多,一般都是以外叫便當來招待,方便省事。其中也遇到過幾次,承辦人告知,因經費申請困難,希望我們自己承擔;於是大家認捐費用,請熟識的素食館為我們送來愛心午餐,讓大家能專心地,歡喜地來完成佛菩薩所交付給我們的任務使命。



成佛之道長遠,而我們這些心性怯懦的凡夫眾生,總不免有感到疲累退縮的時候。在陪同囹圄中人,親近佛法,精進念佛的當下,每天中午能讓我們擁有片刻休息、靜默、充電的時光,其實也是在我們自身念佛求生淨



土的過程中,增上了無比的信心、決心與毅力!















人間愛晚晴— 思考晚晴集 (46-47靈觀







汝信心頗深,但好張羅及好遊、好結交,實為修行一大障,祈沈潛杜默,則其益無量。戒之!



(印光大師)



信、願、行是往生淨土的三資糧。但是信心絕不是口頭說說那麼簡單。那是必須發自內心深處,表現在身口意的造做上,與未發起信心之前是截然不同的!對往生淨土深具信心之人,他對世間種種,雖然仍要隨緣盡份,但若是與了生脫死無關之事,他必然感到味同嚼臘,更不可能刻意去張羅,或是四處旅遊,以交遊廣闊而沾沾自喜!除非他是懷抱度人之心,先以欲勾牽,想藉機弘傳佛法,教人離苦得樂之道!



但是對於修行人來說,「散心雜話」本來就是大忌。一個人若是一天到晚感到有話要說,這意味著他內心波濤不斷,潮起潮落。雜念紛飛之際,除了說話,他必然也還會訴諸行動,設法張羅,廣結人脈:藉著共同出遊,墊下感情的基礎;藉著社交活動,讓自己與更多社群保持聯繫。但是回歸到修行人的本質,沾惹這麼多的塵世塵埃,於生死解脫究竟有何助益?不但無益,甚至虛耗太多時間、精神、金錢,到頭來終究是一場空,只是平添許多無明妄念,擾亂了身心的清淨!



所以印光大師提醒我們:「祈沉潛杜默,則其益無量!」勤修淨業,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行者,應該是二六時中,身心都繫掛於佛號之上,無須他人要求勉強!當信願之心生起之後,生命的重心,自然而然的就轉移到持戒念佛之上,明白世間萬物,不論是物質的或精神的,無一真實,無一可長久依戀。甘於平淡、平凡、平實;無意義的話語少說,無意義的行為少做;久之,變成是自己固定的思維模式,生活習慣。如此必然不負此生,讓自己這一趟人生之旅,走出最大的意義與價值!



汝是何等根機,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紛擾,久則或致失心。 (印光大師)



有人說,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又說: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在在都是提醒我們,佛法是要以理性來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一廂情願式地,沉迷其中,卻不知所為何來!尤其今日大家知識水平普遍提高,總希望能夠經由多多閱讀聽聞,加強對佛法的了解,如此,信受奉行起來,就更放心,更加沒有疑慮!



佛法的基本教義,四諦、六度、十二因緣、因果輪迴之理,當然是佛弟子所應具備,最基本的認知。而欲滅除身心種種的煩惱,更是要確切明瞭,世間萬事萬物,本性空寂不實在的道理。如此一切的煩惱執著罣礙,自然能日益減輕,領受到學佛對現實人生的莫大利益。



但是佛法畢竟與世間的學問不同,它需要的是,了解認知之後的身體力行!尤其在這如寄的人生旅途之中,既然知道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短暫存在而已,我們又要從何建立起對生命的熱誠,設定出積極努力奮鬥的目標?



身體力行,無需透過對八萬四千法門的整體了解,只要了解自己,需要的是什麼,能做到的又是何等程度。釋尊很清楚:娑婆眾生,唯有跳脫生死輪迴,才能從煩惱中究竟解脫;而念佛生淨土,是跳脫生死輪迴最直接了當的方法,並且人人都能做得到!於佛法的義理,能隨緣多了解認知,固然是好,但在行持上,卻絕對必須是一門深入,專精修學!若是不此之圖,還想勉強自己做大通家,則反而可能,鬆散茫然,心思悠忽,在生死關頭上反而會了不得力,錯失良機!























超三界四土圓融 智諭法師





昨天和大家講欲惡不善法。欲是五欲,惡不善法是五蓋。此外,︽成實論︾又云,不善法是十不善。



因為有這三種法,具足都有,所以稱為欲界。五欲、十不善是業;五蓋是惑。總說起來都不出五欲。眾生皆具足,所以叫欲界。色界、無色界、出三界逐漸逐漸減少了。



念佛可以橫超三界;其他法門,豎出三界。好比蟲子鑽竹竿,豎出三界是一節節鑽透,鑽到最上端才出三界;橫超三界,從旁邊鑽個洞就出來了。所以念佛法門最方便,證得最深。



總說是一個欲。如果按它的粗細程度分別有四個,就是愛、著、染、婬。最細的是愛;次一等的是著,執著;再次就是染了;最粗重的是婬。欲界眾生具足都有。



如果修行超出欲界,生到色界、無色界,染和婬就沒有了,僅僅有愛和著。最細的是愛,三界外也有,菩薩還有法愛。



因為愛是根本,經上說愛即無明,這是就十二因緣上講的。十二因緣大家都知道: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無明、行就是惑業,過去的無明、行,受現在世的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世的愛、取、有,受未來世的生、老死。所以說現在世的愛,就是過去世的無明。



破無明,要登初地才破一分。這個愛還有一個名詞,叫攀緣心。攀緣心就是愛,也就是無明。



這四個次第,假使生,說他生次第,是愛、著、染、婬;假使起修行要破的話,從粗到細。最粗是婬,先破婬;再上來就是染,染污心;再往上就是著了,執著;最後破愛。這個修次第和生次第不同。生的次第由細到粗,破的次第由粗到細。



出家眾就知道了,因為你們受過戒。最重的是婬,殺頭之罪;再上來染污心,就是二等罪;再來是執著,愛錢愛財,就更輕一點;最後愛最輕了。



大略說這個都不出三界,愛這一法,通界內界外。



念佛往生西方就出三界了。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欲界,不是色界,不是無色界;是阿彌陀佛功德建立的淨土。



淨土,清淨土,清淨就沒有分別。實在說,淨土就是指一真法界。十方諸佛皆具淨土,所以淨土是佛的報土。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是化土,他的報土距離此方往西走,三十二恒河沙有一個國土,是他的報土;極樂世界就是阿彌陀佛的報土。因為諸佛報土皆是淨土,淨土沒有分別,所以十方諸佛的報土就是一真法界。



按理講起來,凡夫不能生佛的報土,要登地菩薩才能生。經上說過,有實報莊嚴土,那就是佛的報土。誰生實報莊嚴土呢?地上菩薩。方便有餘土,二乘生。凡聖同居土,凡夫生。



那麼說,凡夫怎麼能生西方極樂世界呢?凡夫生到西方是佛力加被;我們說不能生,是自力不能生。靠佛力加被垂手接引就可生。



所以,講起來,生到西方證得最深了。古德天台分有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可是西方,因為佛力加被啊!很特殊!特殊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四土圓融。就是你生到凡聖同居土也和常寂光土一樣。經上︽阿彌陀經︾講過嘛!彼國眾生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人是什麼地步呢?善人是菩薩,上善人等覺菩薩。等覺菩薩居在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眾生既然和他常在一處,那當然也在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了。



這個道理佛法可以說,眾生不會。靠佛力加被,就可辦到了。我舉一個例子,大家可能知道。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都是好比在虛空裡頭。眾生有貪、瞋、癡心,分別一切法,才格格不入;如果你不作分別想,我在那兒,都是在虛空裡。在凡聖同居土,也在虛空裡;方便有餘土,也在虛空裡;實報莊嚴土,還是在虛空裡;常寂光土,還是在虛空裡。這就是四土圓融義。



雖然是法爾如是,佛力不加被,眾生不知,眾生心隔礙住了。如果你的心,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就知道是一真法界了。



所以大家,求阿彌陀佛加被。不蒙佛力加被,那得超生?



現在開始念佛。















專題講座









主題:認識古建築



5/11步履蘭城—馬六甲的清真寺與印度廟 主講人:麻六甲-林志誠



5/25檳城深度之旅分享會 主講人:參加檳城之旅伙伴



6/08從傳統建築到漢字文創實作 主講人:林修明



*參加者每人實作材料費100元現場繳



限額20人(確能出席者才報名)



6/22絲路風情與維吾爾族民居 主講人:康鍩錫



7/13海上絲路重要海港--泉州()老城區 主講人:陳惠琴



7/27海上絲路重要海港--泉州()其他轄區-洛江/晉江/南安/惠安 主講人:陳惠琴





時間:19.00~21.00共計六場(可單堂報名)



費用:室內課程免學費。材料費另計。





名額:25人,網路報名,額滿截止。

http://goo.gl/aoYXG6 每次單堂報名
地點:弘一大師紀念學會

台北市羅斯福路二段4112樓之2 (捷運古亭站6號出口)













弘一大師紀念學會一○六年度功德芳名錄



民國一○六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



弘一大師紀念學會會費捐款芳名:



六、○○○元:鄭翠蓉



三、六○○元:江生蘭



一、二○○元:陳培植



一、○○○元:慧觀法師、慧明法師



弘一大師紀念學會護法捐款芳名:



三○○、○○○元:李明哲



弘一大師紀念學會助印捐款芳名:



二、○○○元:邱雯玲、劉子祥



一、○○○元:海空法師、陳森雄



六○○元:許孟淑、王昭益



五○○元:林豐義



三○○元:盧憶沛



一○○元:易琇華



「監所弘法」捐款芳名:



一○、○○○:郭魯傑



五、○○○元:簡得勝



二、○○○元:李高恒娥



一、○○○元:海空法師



五○○元:盧憶沛



捐贈物品功德芳名:

空氣清淨機一檯:蘇逸玲



「第六屆弘一大師研究國際學術會議」捐款芳名:



一○○、○○○元:黃禎憲闔家、



李懋華闔家



五○、○○○元:慧觀法師、劉永生闔家



弘一大師紀念學會捐款芳名:



五○、○○○元:蔡芬芬



三○、○○○元:施純毅



二○、○○○元:一淨法師、陳俊良



一二、○○○元:林正典、劉大河



一一、一五○元:弘一大師合唱團



一○、○○○元:林崧池、劉永生、林養亞



九、六○○元:高都資深青商會



七、○○○元:劉靜容



六、○○○元:法若法師、張富甄、陳聰德、張宗、張敏郎



五、三○○元:侯秋東



五、○○○元:李璧苑、湯守正、邱顯銘、何正權、王昭鵬



四、五○○元:福建永春普濟寺



四、○○○元:王乃書、中華民國章法學會



三、六○○元:本會功德箱善款



三、○○○元:慧明法師、陳勝佳、陳俊宇、賴秀華、吳岳峰、李增邦、宋瑞蘭、邱政子



二、四○○元:蔡金成



二、○○○元:常同甲、胡熙明、羅兆淼、邵遵方、姜榮寬、程凱、楊梓挺、楊梓芬、陳惠貞、林建成闔家、曾慧華、柯春福、廖清珠、(高美、楊心田、六度、六香、慧咪)、游東松、張炳明、林俞呈



一、六○○元:林宜靜



一、五○○元:謝宛君



一、二○○元:呂承俸、陳秋村、趙莊美惠

一、○○○元:慧熙法師、陳萍、陳美妤、江宗遠、(王玉紅、文姿)、楊吳秀勤、劉松 衛、李素蓮、林尚彥、陳韻如、戴正雄、羅富英





八○○元:方鳳甄



七○○元:劉美伶



六○○元:陳瑞寶、侯智奇



五○○元:李楚芳、洪佳慶、王登仕、李文地、蔡有禮、孫錫榮、林鳳嬌、謝秀英、葉柳松、莊浩峰、邱豐捷、粘弘宗、林治銘





四○○元:易琇華、翁嘉蔚



三○○元:彭作民、無名氏



二○○元:林克寬、呂金木、LU.LU



一○○元:莫旂麟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