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弘裔雜誌129期

電子報-弘裔雜誌129期

來自淨土的訊息          釋一淨
人間愛晚晴— 思考晚晴集 (54-55)     靈觀
敬識 普賢菩薩       李增邦
一切不念念彌陀     智諭法師 
只要是弘一大師的事我都願意作︱︱刻骨銘心的名言    釋慧觀 
請為弘一大師設置永久紀念會  陳慧劍
弘一大師紀念學會一○七年度功德芳名錄


來自淨土的訊息          釋一淨

  人生這一路走來,長輩、平輩的人越來越少,晚輩越來越多,自己的輩份不知不覺也是越來越高。而就在這些年來,陸續送走的眾多親人朋友,幾乎都是一別就是永別,「生死兩茫茫」,即使魂魄曾經偶爾入夢來,也都是如此地濛濛渺渺,似真似幻,很不踏實地復習一些過去共處時的記憶而已!

  但是學佛之人,對於生死的看法,當然是絕對相信六道輪迴,形滅神不滅的道理。淨宗初祖慧遠大師,對於這個道理,有非常詳盡的解說:「神之傳於異形,猶火之傳乎異薪;薪異而火一,形異而神同。惑者但以一生為盡,故以形朽而神喪矣,而人之所以生死流轉者,乃因無明貪愛為惑為累。無明掩其照,則情想凝滯外物;貪愛流其性,則四大結聚成形。無明貪愛不息,則此身之後,仍受他身;此生之後,猶有來生,是則生生而不絕,永墮生死輪迴。」

  正因為有著如上的認知,佛弟子對於生離死別這件事,比他人多了一分豁達。但是凡夫常情,想起故去的親人朋友,還是不免有一分期望,希望知道他們目前的狀況處境,過得好不好?於是團體之中,那些具有通靈稟賦的特異人士,常常就被詢問一些來自靈界的訊息!
  幾年前有一位男居士,中風病倒後,半身行動不便,但語言思考都不受影響。就在他臥床的那段時間,突然耳朵中有巨大鑽物的聲響,連續七天七夜才停止,自那以後,他便可以聽到來自其他空間的聲音,為神明等轉達一些教示,甚至還能代為升座講經;講出來的深奧佛理,是他本人從來不曾薰學思維過的。而最實際的作為,則是每當舉辦超薦法會之前,當天有寫牌位的人,會請他從眾多來參與法會的無形眾生之中,找到自己的親人,進行短暫的對談。如何證明是真是假?若是父母能叫出子女的小名(旁人從來不知道的),或是提到家中隱私之事,而且言語之中透露的是對陽世親人濃濃的關懷之情,便可大致肯定不會差太遠。一對八十多歲的老夫妻,先生先走一步,老妻為他求超薦,老先生一來便對她說,妳不用為我擔心,我現在過得比妳還好,妳要把自己照顧好!聽得這位老師姊當場淚崩!

  而在諸多交談之中,似乎還不曾遇到過要求金錢物質提供的,最多稍微提到目前處境不是很喜歡,但是來參加法會之後就可以投生善道等等,所以不用擔心。更多的則是,正面鼓勵陽世親人,好好學佛修行,必然可以得到大利益云云!但是世間無常,特異功能更是不可長久依怙。為大家服務了幾年以後,這位男居士的特異功能突然消失了,不再能為大家提供任何來自靈界,無形界的訊息,大家也都回到常規的學佛修行的生活,一切隨緣盡份!
  當侯秋東教授初發病時,這位男居士還會常來精舍,兩人排排坐,由我為他們打飯菜,各自努力地用湯匙進食。後來當侯教授病況惡化,已無法自己進食,需人餵食之後,他也離開我們這個團體,回到鄉下老家靜養。因此侯教授生前死後,就不曾得到任何來自無形界的預告或訊息。只能偶爾在自己的心意識之中閃過某些念頭,但實在是無法確定,到底是自己的妄想雜念,或是真正侯教授在與我們聯繫。

  就在侯教授即將屆滿七七之期,由另一位通靈師兄告知在我窗口開出二十七朵曇花,是代表侯教授已在二七之期,就被觀世音菩薩接走。此後再無任何有關他的暗示、象徵或感應。歲月靜好,陽世的人,仍有每天必須去面對的生活與修行功課。很快地,周年忌日已過,人間天上,陰陽兩隔,現況究竟如何,仍讓人猜測,不能全然放心!

  今年一○八年元旦,有四天連假,突然接到一通來自彰化的電話,自稱是侯教授以前帶佛學社時的老學生,想趁假期南下屏東探望。因年事已高,平時無謂的應酬往來,總是能推就推。但這位學生很堅定地說一定要來拜訪,只好勉強答應讓這位徐老師來。當他來到精舍,一踏進大門,就立刻表明,是侯教授要他來的。原來在一個多月前,侯教授託夢給他,要徐老師轉告我,他現在已經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修行了,要我放心。至於為什麼要徐老師來轉告呢?那是因為他們前世曾在一起修行,彼此約定,來世若有因緣,先學佛的那位,要帶領還沒學佛的那位進入佛門。果然今生在此相遇,侯教授先學佛,在學校成立佛學社,自然而然,身為學生的徐老師也跟著學佛了。本來徐老師在夢見之後,就想立刻南下屏東,但是他感到佛菩薩好像一直要他慢點來,見面之後,才知道那時我還在歐洲開佛學班,尚未回到屏東!

  這項「來自淨土的訊息」,自然是所有淨土行者最歡喜聽到的,也給了我很大的信心與啟發!因侯教授在人生最後的階段,完全不能言語與表達,但是在病榻邊一直用念佛機播放佛號;蓮友們來共修結束後,也都特別留下來,陪他念懺悔文,往生咒,迴向偈等。更重要的是他一生學佛,弘揚佛法所累積的資糧,終於在這一世的塵緣了結之時,開花結果,證實淨土實有,佛無虛言。願我輩淨土行人,更加精勤努力,終有花開見佛之時!

  
  

人間愛晚晴— 思考晚晴集 (54-55)     靈觀


  我未曾見聞,慈悲而行惱,互共相瞋恚,願生阿彌陀。若人如恒河,惡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則生清淨土。

     (諸法無行經)
  佛說,想要解脫生死,行菩薩道,必須要奉行「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而其中的「忍辱」波羅蜜,確實是絕大多數人最難執行的一個課題。不管是來自「人」或「事」的橫逆考驗,常會教人失去耐心、定力,而大大地抓狂!所以常聽到人說,離群索居,獨自修行,要保持清淨、平和、超越之心並不困難;但是一旦走進人群,與人磕磕碰碰之下,是否還能擁有寧靜喜樂祥和之心,則絕對是最大的考驗,真正修行的功夫,在這個當口,一試便知!

  因此在 弘公所引用的這部《諸法無行經》裡,就特別告訴我們:「我從來沒有見過或聽說過,一個慈悲的修道人,他竟然會去做惱害眾生的事情,或者與人彼此瞋恚嫉妒!事實上,若是這樣的人,即使是想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根本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呢?因為修行最重要的是在心地上下功夫,人人口上都會說慈悲,但是真正能時時刻刻,打從心底,以慈眼來看待眾生的,又有幾人?為什麼對修行人而言,慈悲心這麼重要呢?

  有慈悲心的人,他才能真正平等地看待「一切眾生」,不會傲慢地自以為高人一等,而輕易地去看輕、漠視、抹煞他人的看法、想法與貢獻付出!對於不完美、不周全的表現,他盡力去體諒、包容,並且積極地去善盡輔導、協助之責!不至於動輒惡口批評、攻擊,讓人難堪,無地自容!如此一來,善緣越結越廣,累積的感恩、福報越來越多,自己的心地也日益清淨光明,若再加上更深一層的修為:今天若是有像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人,對他以惡口、刀杖相加,他卻能夠忍辱、接受、化解,這麼了不起的人,可以很篤定地說,他已經具備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主要條件,若是信願具足,必然往生,無有障礙!

  生宏律範,死歸安養,平生所得,唯二法門。

   (靈芝元照律師)
  靈芝元照律師一生專弘戒律,提倡持戒念佛,求生淨土;弘一大師一生,也是以「持戒念佛」為中心思想;來到今日,嶄新的世代,要問學佛該從何處著力、下手?似乎仍不離以「持戒念佛」為出發點。

  「持戒」讓一位佛弟子,自然而然地就具備了超出世間凡人之處!持戒的人,容易讓人信任:他做任何事情是有底線的,至少他不會見利忘義,違背因果!雖然戒律因果,有許多細微之處,易犯難守,但有心持戒的人,必然會花費心思,時時思考提醒自己:「守口攝意身莫犯」!

  為了讓大眾對「戒律」有更清楚明瞭的認知,靈芝律師與弘一大師,不但自己敬謹持守,並且還進一步,努力地解說、弘揚!二人身為不同時代的大宗師,但都同樣地,將戒律用心整理、註解,讓佛弟子們有所遵循規範!雖然二位大師「生宏律範」是以出家戒為主,但是僧團、僧格若是健全,自然而然就能對廣大的在家徒眾,起示範教導的作用!即使是在家弟子,也會自重自愛起來,不敢隨便,有所逾越!

  依先賢大德的說法,佛教有三個法門是共同科目,無論本身專宗於哪一個宗派都必須修學的:一為戒律,二為法相唯識學(理論探討),三為淨土(共同的歸宿)。因此不論在家出家,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生死大事,早做安排!兩位大師,早就以他們的生命,身體力行,為大家做最明確的示範,並且斬釘截鐵地告訴大家:「平生所得,唯二法門。」以二位大師的學養修行,以及對眾生的慈悲心懷,若有更好的方法,是絕對不會藏私的!但是在他們「立功、立德、立言」,傳之於後世的不朽言論中,殷殷告誡我們的真實語就是,想要了脫生死,唯有信賴阿彌陀佛,清淨身心,持戒念佛,此外別無他法!尤其今日我們生於亂世之中,諸多障礙、陷阱,稍一不慎,就會淪陷墮落於萬劫不復之地,豈能不兢兢業業,謹遵祖師教誨,緊緊抓住這「持戒念佛」的「唯二法門」!




敬識 普賢菩薩       李增邦

  普賢菩薩(古印度梵語音:Samantabhadra),曾譯為:三曼多跋陀羅遍吉菩薩及其他譯名,但普賢菩薩之稱號已為全中國人接受了,普賢菩薩是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我國農曆二月二十一日是普賢菩薩聖誕,為彰顯普賢菩薩十大願慈悲心,各道場及信眾皆舉辦傳統頌讚法會。然而漢地:港澳台大陸一般佛教界在家俗眾對普賢菩薩信仰內含,據筆者所知:深入瞭解的蓮友並不多。謹將筆者對普賢菩薩象徵的理德、行德之微識,略述如文供蓮友們敬仰,豐富我們對佛學的認知。

  依《法華經・普賢勸發品》描述:普賢菩薩來自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至娑婆世界參加法華經聖會,故中土佛教界推論普賢菩薩來自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淨土。

  普賢菩薩的法像一般皆為戴五佛冠金色身,右手持蓮花或玉如意,左手結施願印,半跏趺坐於六牙白象之上;這樣的法像依筆者個人看法,應是佛教漢化的結果。《胎藏界曼荼羅大鈔》一曰:「胎藏八葉中普賢頭戴五佛寶冠,左手執蓮,上有劍,右手伸掌,屈地水向上也。」又曰:「普賢有重重,法華所明普賢曰:乘白象王現其人前………」

  我國四川省峨眉山是中國佛教信眾公認的普賢菩薩道場,峨眉山也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因山勢逶迤,「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艷」故名。山脈峰巒起伏,重巖疊翠,氣勢磅礴,雄秀幽奇,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稱。主峰萬佛頂海拔約三千餘米。佛教在此主要的道場有報國寺、萬年寺、伏虎寺、仙峰寺等十餘處。

  《華嚴經》的普賢菩薩行願品,詳細解釋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以及念誦、受持、修行普賢行願的無邊功德利益。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最後導歸極樂世界,幫助一切眾生脫離娑婆苦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清淨國土。普賢菩薩是中土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因為融入了中華文化思想概念,演化成為是實踐菩薩道的行為典範,以普賢的行願加上文殊菩薩的智慧,就是把行願和理論結合在一起,如此則能完成圓滿大乘佛。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三.廣修供養;四.懺悔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恆順眾生;十.普皆迴向。
  且此十大願王永無止息,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而十大願王,無有窮盡。
  佛教自漢唐傳入中土後,逐漸融入中華固有文化元素,其中以老莊、儒家思想為最,所以普遍認為普賢菩薩之信仰,對眾生有下列功益:

【聽聞普賢菩薩的利益】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比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普賢菩薩告善財言,此善財應是泛指一般信眾。

【誦持普賢菩薩的功德】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若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槃荼,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啗肉諸惡鬼神,悉皆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普賢菩薩導歸極樂世界】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遠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城宮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筆者故鄉江蘇省揚州市自漢唐以來,佛教非常興盛,但童年記憶裡,很少聽到長輩提到普賢菩薩。自大陸開改革開放,兩岸互相往來,文化交流,筆者時有參與。深感大陸各地漢傳佛教寺院中單獨供奉普賢菩薩的並不多見,常見普賢菩薩多為釋迦牟尼佛的脅侍。(凡奉侍佛之弟子皆可為脅侍)

  大陸各地普賢菩薩聖像或受各地信眾信仰程度不同,一般普賢菩薩聖像外在亦有差異。一般所見,大多為合掌,頭戴寶冠,身穿菩薩裝,坐於一六牙白象上。六牙白象據說原為菩薩所化,表示威靈。

  《普曜經》云:「菩薩便從兜率天(兜率天梵語: Tuṣita,意思是:具有歡喜,意譯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樂天),上垂降威靈,化作白象,口有六牙。」六牙象徵佛法中的六度。《普賢觀經》曰:「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四種禪定)。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在西藏密教中,普賢菩薩有各種不同的形象。《金剛界曼荼羅大鈔》云:「普賢菩薩,左拳右蓮,上有劍,密號真如金剛。」《胎藏界曼荼羅大鈔》中亦說:「普賢頭戴五佛寶冠,左手執蓮,上有劍,右手伸掌。」

  普賢菩薩象徵佛的「大行」,可以說是非常值得我們眾生學習的一位菩薩。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結束時,中國佛教會由大陸遷移至臺灣台北,由當時的高僧白聖長老、道源、悟明長老等人歷任理事長,在政府支持下,中國佛教會進行全台僧侶、寺院、信徒的登記,管轄及輔導。並自一九五三年起,每年選擇一座佛寺主辦三壇大戒傳戒活動,改變日本據台日式佛教「肉食娶妻」的陋風,倡導中土正信佛教。自中國佛教會遷台後,佛教會積極引導發行各類弘法刋物,對於正信佛法的詮釋,人間佛教的落實,加大了寶島正信佛法的光彩。筆者於民國五十年代,首次讀到《覺世月刋》心中充滿了歡喜,民國六十年代,又有機緣叩見李雲鵬老師聆聽佛法,也常閱讀李老師主持的天華出版社(陳慧劍老師曾任該出版社主編多年)出版品,強化了自身內心的方向。當年天華出版社佛學出版品及這些高僧大德對於佛法的詮釋:尤其出家眾對信眾佛法講解信與行並重情形下,強調瞭解道理與實踐,有助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具有莫大的貢獻,所謂的「信解行證」,就是落實普賢菩薩信仰內含。所以在寶島台灣許多修行佛法的人,禮拜普賢菩薩的信徒比率,個人認為高於大陸各地,當他們在懺悔或發願時,也都會稱念「南無普賢菩薩」。

  據《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云:西南方有名叫光明山處,一直就住著許多菩薩,現有菩薩名叫賢勝(普賢),與其眷屬等三人在其中演說法。因此中國佛教相傳位於漢地西南方的四川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示現教化的道場,有許多普賢菩薩顯化的聖跡,傳說有人去峨眉山朝拜時,也遇上許多不可思議的顯聖感應。晉代慧持和尚從廬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賢寺,這是峨眉山供奉普賢菩薩之始。北宋年間,峨眉山又鑄建頭戴五佛金冠,手持如意,結跏趺坐於象背的蓮台上的普賢銅像一尊。此像重達六百三十噸,是佛教藝術珍品。

  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縣之西南,與嶍山相對,宛如兩眉,因名峨眉山。其山脈自岷山分出,蜿蜒南來,至縣境突起三峰,故有大峨、中峨、小峨之稱。山之最高處名金頂,建有金頂寺,威鎮全山,因山頂常放光明,又名光明寺。據說每至午夜,在金頂上看群山,有千百萬點晶瑩閃耀的光亮,從群山升起,象徵一盞盞的明燈,忽上忽下,人稱之為「萬盞明燈朝普賢」,是峨眉勝境之一。

 《華嚴經》的最後一品,普賢菩薩廣稱讚佛的功德之後,即告訴善財童子以及華嚴海會諸大菩薩,若想成就佛的功德,應修十種廣大行願。此十種廣大行願,是一切願行之王,亦是速得菩提的捷徑,其功德之大,只有佛知道。這是一切學佛人所應該修學的願行。

  普賢菩薩輔助釋迦佛弘揚佛道,且遍身十方,常為諸佛座下的法王子。所以普賢行願品云:「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又云:「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普賢菩薩,不但能廣讚諸佛無盡功德,且能修無上供養,能作廣大佛事,能度無邊有情,其智慧之高,願行之深,唯有佛陀才知道。

  普賢菩薩,行願無窮,分身塵剎,隨緣教化眾生。另據我國佛教史書記載民間傳說:中國唐代古德拾得大士是普賢菩薩的化身。天台山國清寺的豐干禪師,一日行經赤城道旁,聽到草叢中有兒童的啼哭聲,趨前一看,見一小孩約十來歲,問其姓名,答說:「我無家、無姓、亦無名。」豐干禪師愍念他無依無靠,帶回國清寺,交庫房當茶童。因為是拾來的,取名拾得。

  由於拾得聰明伶俐,三年後昇任齋堂香燈,及執掌出食等雜事。有一天,四下無人,拾得竟然登座與所供奉的聖像對坐而食,還呵斥聖像等辱人行為。此事被知庫靈熠禪師看見,斥責拾得對聖像不恭,認為他可能頭腦有毛病,遂免去他的香燈職,並派往廚房洗碗碟。拾得常將多餘飯菜,盛於竹筒,贈送他的摯友寒山子。

  拾得與寒山子常常往來,還常對人說佛法。但人不信,反而譏誚怒罵,甚至打之。寒山對拾得說:「世間人穢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我該如何對他?」拾得答說:「那只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弘一大師紀念學會創辦人陳慧劍老師著有:《寒山子研究》筆者曾一再閱讀,並參照其他書籍,對於上述寒山與拾得的對話,應是寒山與拾得落實普賢菩薩所持十種廣大願行的驗證,也是今日亂世存在的實象。

  《楞嚴經》中記載:普賢菩薩誓言,若於他方恆沙世界,有一眾生,心中發普賢行願者,我即時乘六牙白象,分身百界,到發心者面前,與之相見。假使彼因業障深重,未能見到我,我也會暗中為他摩頂,護持安慰,使他所願皆得成就。由此可知,吾人從發願起,便能得到菩薩的加被。

  若人能以深信之心,受持大願,以如山之行持,時時刻刻依願而行,從事到理,從有為歸於無為,便能逐漸進入諸佛不思議解脫之境界。因此,修行學佛之人,若能以普賢十大願為導引,必能莊嚴未來廣大佛果;凡我蓮友皆誠信普賢菩薩誓言,必可無上光明,身心健康。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一切不念念彌陀     智諭法師   

  
  各位來打佛七,要怎樣念佛呢?我告訴大家一個笨方法,就是心中不想其他的事,只念阿彌陀佛。

  大事也好,小事也好,一概不想它。就是天大的事,你來打佛七,這七天中不要管它,一心念阿彌陀佛。假使事情想起來的話,就趕快念阿彌陀佛。

  其實,你起了一個念頭,念阿彌陀佛,就已晚了一步。最好的辨法,七天心中佛號不斷;佛號不斷,自然其他念頭都無。

  話,雖這麼說,假使你沒有幾年的功夫,辦不到。大家不妨從今日開始下功夫,幾年以後,你一定得心應手。

  你所想的事,不外乎三種心,貪心、瞋心、癡心,這三種心從你的六根所起,你的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順乎你六根的,就起貪心,違背你六根的,就起瞋恨。不管貪也好,瞋恨也好,都是愚癡。

  所以這七天中,你好好看住你的六根,眼不可亂看,耳不可亂聽,乃至意不可亂想。
  大家回寮房不要講話,一講話,你念佛功德就沒有了。一支香下來休息的時候,不可到外面看風景散心,否則你念佛功夫就白費了。

  從六根上又起三種心,就是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過去心想過去事情,未來心想未來事情,此心從你第六意識起。

  如果你想起過去的事、未來的事,趕緊念阿彌陀佛,不要想它。眼耳鼻舌身根對境就起,裏面有一分意識,那就是現在心。

  不管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所起的一切都是生滅法。因為它是生滅法的原因,所以你想起過去、現在、未來的事,令你起煩惱,可以令你起惑,可以令你造業,惑業二項障你無法往生。

  如果你念阿彌陀佛,至誠懇切,一定心清淨。清淨中無生滅,無煩惱,無惑亦無業。無惑業自然不受苦報,無惑業苦就叫極樂世界。要達到這境界,全靠一句阿彌陀佛引導我們而去,故云阿彌陀佛是大慈悲父。

  如何得到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呢?心中不起亂想,貪瞋癡想不起,過去現在未來心亦不起。家中大小事,一概不想它,這七天中一概不想。你如果一切不想,就名修般若波羅蜜。
  如何一切不想?就是一心念阿彌陀佛。

  大家打佛七,見到如意的事,就念阿彌陀佛,不作如意想;見不如意的事,亦念阿彌陀佛,亦不作不如意想。如此久久,必得輕安。

  七日中在此地念佛,如此用功,如果大家回家後,亦繼續如此用功,三年五年後,你可到另一境界。

  當然我知道,並非一開始修,就可達到如此的境界。可是大家要知道,一切成功從開始而起的。

  不要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從此開始,就是成佛亦由此地開始,有因必有果。大家要老老實實,從因地修。

  我再重複一遍,七日當中,不想一切,只念阿彌陀佛。每支香開始就如此下功夫,一定功不唐捐。

  現在開始念佛。



只要是弘一大師的事我都願意作︱︱刻骨銘心的名言      釋慧觀 

  二○一八年恭逢弘一大師「出家百年」,學會和兩岸之相關單位一樣,珍重辦起紀念活動。我們其中一項為「口述歷史」,記下陳慧劍老師如何致力於弘一大師之德學薪傳。

  最先想到請廖碧婷秘書口述:陳老師撰寫《弘一大師傳》,創立「弘一大師紀念學會」,舉辦「兩岸弘一大師德學會議」等因緣。

  發現還很多人,對老師的事蹟也有了解。於是,請李璧苑理事、李驊梅編輯、蔡常川老師、許鳳麟理事、古秀玉老師等成組開始工作,並擴充口述對象。

  先後採訪了程凱醫師、廖碧婷秘書、陳俊良理事與其母親黃秋香居士、李增邦理事、王秋明老師、蔡芬芬理事、江朝陽理事、一淨法師、鄭輝雄老師、陳惠貞理事、蘇逸玲理事、李璧苑理事、鄭振煌教授、陳弱水教授、陳聰德老師、李明哲常務監事等十餘人。

  採訪進行,團隊態度認真,受訪者敘述感動。
  他們原也要採訪我,我說寫序就好。
  從一九九二年說起!我和慧明法師奉家師智諭老和尚之命,編輯「律學辭典」,先完成了《南山三大部科文》,我們決定選用弘一大師的墨寶作封面題字,要請研究大師領域的權威︱︱陳慧劍居士幫忙。

  當在電話中說明用意時,陳老居士欣然答應。我們表示本來應登門拜訪;不然,該誠懇寫信;出書前很多要忙的,竟變成冒失打電話而已。卻聽到老居士慈祥的說:「只要是弘一大師的事,我都願意作。」讓我們感動萬分!
我永遠記得他這句刻骨銘心的「名言」。

  《南山三大部科文》印出後,送一套給陳老居士作紀念。一九九六年結夏前完成《南山律學辭典》,也送一套給他。
  從此結下甚深法緣,我們有更多機會親近他。他當過高中國文教師,我們也就稱他「老師」了。
一、撰述《弘一大師傳》
  陳老師作的「弘一大師的事」,最大的代表作是《弘一大師傳》。
  我披尋《弘一大師傳》,看到〈高山仰止〉最後一段:「基於一千個忠誠的願望:『弘一大師傳』在此一時代問世,我祈求著在世界每一個大學圖書館裏,能見到它!讓它為人類的靈魂,帶來一服清涼劑,讓弘一大師的光芒,燭照幽黯的人心。」眼淚流了下來。

  〈高山仰止〉是陳老師在一九六四年舊曆九月初四日,寫於大師圓寂二十二周年紀念日。
  陳老師在記載《弘一大師傳》的寫作因緣及其歷程時,敘述:「我之撰寫弘一大師傳記,所憑藉的,只是基於深受佛法薰染的虔誠,與乎弘一大師人格的感召……我寫大師傳記的過程中,從未涉及一己的絲毫利益。我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要寫的是一位律宗高僧。……」
  《弘一大師傳》印行於一九六五年,於一九七○年受淡水國中推薦,參選「中山文化學術基金會」文學獎,獲得「傳記文學獎」。
  陳老師「仰止」弘一大師,已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學習了大師之修行︱︱持戒念佛。他受了菩薩戒,一直修習念佛三昧。


二、創立紀念學會  編輯《弘裔》雜誌
  陳老師於一九九四年,在《弘裔》雜誌七月五日發刊詞〈弘一大師紀念會的建立因緣〉中,提及:「『弘一大師』應該是『佛教的弘一大師』,他是中國文化精髓與佛家戒律精神相結合的弘一大師,而非一個人、一個寺院、一個宗派的弘一大師……

  在台北共同設立這一間『弘一大師紀念會』……今天我們為弘一大師建立的紀念堂……成為『民國四大師』在台灣地區完成的最後一座紀念堂,也為弘一大師在中國建立了第八座的紀念堂,同時也是台灣地區唯一的『弘一大師紀念堂』……俟後將逐步向社會開放,讓弘一大師的精神,普照每一個人的心靈!」

  一九九四年七月,同時也創辦《弘裔》雜誌雙月刊。
  今年二○一九年,紀念學會與《弘裔》雜誌,二十五周年了!我們要承先啟後,永續發展!群策群力,同願同行!

三、撰述《弘一大師論》
  陳老師於一九九六年,七十二歲,在《弘一大師論》之〈自序〉中,回憶:「以三年多時間,從文學的角度來寫《弘一大師傳》。這本書,執筆時三十七歲,到全書問世,是四十一歲,當時我學佛已進入第十六個年頭。……」並說明《弘一大師傳》與《弘一大師論》之相輔相成。

  四、五十年前看《弘一大師傳》深受感動,後學佛,甚至出家者,不計其數。二十年來,看《弘一大師論》,又再受感動者,亦復如是。
  當《弘一大師論》出書時,鄭輝雄老師有一天來寺拜佛,提起陳老師新書,說要替我請一本,並讓老師簽名;還說連修訂版《弘一大師傳》也簽名。
  鄭老師很歡喜地送來了兩本大作。看到陳老師工整的題字「慧觀師座法正」,讓我慚愧不已!然後是「弟子陳慧劍頂禮」,更教我愧不敢當!還加蓋印章,簽上日期「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廿日」。

  之後有一次,聽老師說,就是沙彌尼,他都稱「法師」。可見老師是如何恭敬三寶!


四、舉辦兩岸弘一大師德學會議並主編論文集
  陳老師從一九九五年舉辦第一屆兩岸弘一大師德學會議,一九九七年第二屆,並主編《弘一大師有關人物論文集》。他語重心長地表示:「自從一九八○年以後,海峽兩岸文化、音樂、美術界研究弘一大師的思想、言行,逐漸變為一種學風;透過對弘一大師一生的研究,中國南北各地,對弘一大師的人格景仰與服膺,復又轉變為實際的行動……

  在學術會議方面,從一九九二年的天津會議,到一九九三年的杭州會議,一九九五年八月台北的學術會議,與同一年十一月泉州會議,直到一九九七年八月台北第二屆弘一大師德學會議,都已顯示了中國文化人對弘一大師生命力的重視……

  我們付梓的,就是一九九五、一九九七年兩次弘一大師德學會議的成果。我們希望透過這一本論文,來具體地呈現弘一大師人格風貌。我們希望海內外學人及佛教界人士,也能付諸實踐,不僅去深入地了解弘一大師的嘉言懿行,更要以弘一大師為典範,作為弘一大師精神上的影像與傳人。……

  我們希望海峽兩岸,所有紀念弘一大師的團體或寺院,能結合成一體,來共同推動仰止弘一大師的文化工作,把弘一大師的智慧之光,布滿中國大地。」

  一九九九年第三屆「德學會議」,陳老師大力提拔,讓我參加練習發表論文。此次紀念大師一百二十歲誕辰,主題分戒律、華嚴、淨土三大部份。我不揣淺陋,寫起〈弘一大師念佛之典範〉,懇請惠敏和尚指導。

【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二版】
  老師對海內外學者、作家、佛門人士均尊重萬分,辦德學會議,對來自大陸者,更是無微不至,一切交通往返機票、宿食費用,全由本會負擔,稿酬亦甚優厚,還安排各處參訪。老師所以如此,祈願:弘一大師之人格,照耀千古;弘一大師之思想,流布十方。

  二○○一年第四屆,陳老師為我們指定了論文題目,卻在會議前五個月左右往生。往生前二十天(三月二十四日),我為了老師指定的〈論弘一大師修習淨土所謂「去去就來」對後人的提示〉,還向他請教,並請他多多保重。

  第三屆、第四屆之論文集,由其長子陳弱水教授審核,侯秋東教授主編,我和廖碧婷祕書合力編校,陳俊良理事印刷,完成出版了《弘一大師人格與思想論文集》。


五、杭州之行   
  一九九八年八月,廖秘書打電話給我,說老師要去杭州,要帶幾個人去,也要帶我去,問我要不要?並且鼓勵我把握機會,趁老師還能帶隊,跟他去大陸看弘一大師的珍貴史蹟。

  因公務員和教師請不出假,結果老師只帶我和慧明法師,參加杭州「弘一大師‧豐子愷研究中心」之揭幕。老師在座談會上,讚揚弘一大師「人格之光,照耀千古」。

  這六天之中,老師走到那裏,我們跟到那裏,深怕走失。我們於賓館和老師住隔壁房,老師非常守時,總在用餐、活動前五分鐘來敲我們的門,帶著我們出席。在賓館休閒之際,我們每隔一段時間,就聽到有人敲老師的房門。老師是研究弘一大師領域權威,又和藹可親,求見訪客絡繹不絕。

  此行,我們也認識了弘一大師俗家孫女汶娟、莉娟,劉質平之子雪陽,豐子愷之女陳寶、一吟,還有陳星主任他們……大家都願為弘一大師的事而盡心盡力。

  二○○○年,「弘一大師‧豐子愷研究中心」又誠邀老師帶團參加「第一屆弘一大師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念大師一百二十周歲。我們一團十三位,因有優秀長者團長,我們也都表現良好,深受歡迎,令人懷念。   

六、去去就來
  二○○一年四月十一日,廖麗玉秘書長電話,說老師在榮總住院;十二日下午,通知病情緊急。我請同學蘇逸玲督導長就近關懷,邀慧融法師陪我隨即前往探望。

  蘇督導長帶我們進去加護病房時,已有念佛機放出佛號。我們向醫師確定不急救,要念佛求往生。醫師表示,這針滴完,若沒見效,就差不多了。我隨即跟老師說:「老師!您對國家、社會、佛教貢獻很大,功德無量!您的大作《弘一大師傳》,度化無數人學佛。您的名言:『只要是弘一大師的事,我都願意作。』讓我們隨喜讚歎。現在,功德圓滿,我們陪您念佛,您可以親見阿彌陀佛,追隨弘一大師。願您上品上生,華開見佛,乘願再來,廣度眾生。……」

  慧融法師、廖秘書長、碧婷秘書、蘇督導長、聶紹勤,和老師長公子弱水、長媳婉窈、女兒無憂……我們一心念佛,深信老師必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法鼓山法師帶領蓮友、西蓮淨苑蓮友、故宮唐瑜凌居士帶領蓮友、台中蓮社黃泳主任帶領蓮友、侯秋東教授等陸續趕來虔誠助念。無數尊敬、懷念老師的人,都在念佛迴向。唯願彌陀名號之慈悲攝受,使菩薩心行的陳老師蓮品高增,去去就來。之後,莊嚴追思,大家向老師珍重「送別」。

  我們兩岸徵文,編輯了《陳慧劍老居士永懷錄》。從那些至情流露之文章,可看出老師對弘一大師薪傳之卓然貢獻,也看出大家沒齒難忘之深刻感動。

  今年,老師往生十八周年了,我們對他的懷念依舊。驊梅編輯正在孜孜不倦、夙夜匪懈,加緊整理稿件,準備出書,期圖文並茂,引人入勝。

  口述內容,主題是陳老師與弘一大師的事。因為陳老師的名言:「只要是弘一大師的事,我都願意作。」祈願藉著口述因緣,見證老師對弘一大師德學薪傳之珍貴歷史。也讓大家一起共勉,學習陳老師,仰止弘一大師!




請為弘一大師設置永久紀念會    陳慧劍


  一代高僧「弘一大師」於民國三十一年九月四日逝世於福建泉州溫陵養老院「晚清室」,時年六十三歲。大師入滅到今天已經四十八年了。
  大師早年生活風流倜儻,多采多姿;在三十之年,已名滿儒林,見重於當世。出家以後,則斷然洗盡鉛華,歸於淡泊,前後判若兩人,此種慧光絕俗之作略,實歷代宗師大開大闔之典範!

  大師一生為僧做人有四大律則:
  一﹑絕不做寺院住持;不披薙出家徒眾;
  二﹑不開大座(講經)、不做法師;
  三﹑謝卻一切名聞利養、供養、應酬;
  四﹑終身護持淨戒,老實念佛、棲止雲水。

  從四項「做人原則」,可知大師發意出家,絕非懞懞懂懂,徒個「棄俗」之名,如非具有「以身示範」為僧界之宏規者,何能至此?

  綜觀大師一生所行所止,極為清淨、謙和、嚴謹,其人格之高節卓越,實世俗所罕見;其一言一行,終其身,無不競競業業,恪守自身立德條規之要求。吾人如留意檢驗大師一生人格細行,迨絕無逾越「大德、小德」任何一「聖者立言」之尺度。
  弘一大師的偉大風格,足可做為吾人佛子乃至每一中國人做人的典範。今天人心太壞了!「殺、盜、淫、妄」橫行社會,即使佛門之內也屢見不鮮!

  即使「弘一大師」精神標幟得以設立,也許能對佛教徒自身有點警醒作用吧?
  弘一大師不是屬於某一個人、某一佛教團體、某一山、某一寺的宗師,他是今天全體佛弟子的光榮與聖潔象徵!

  凡是看過弘一大師傳記,受到弘一大師人格感召,甚至聞知弘一大師名號的佛教同道,應該發願,也有義務為大師在台北設立一座「紀念會所」,用來追念大師、發揚大師聖潔的持戒節操。

  建置一座「弘一大師永久紀念會」,對台灣同道的經濟條件而言,只要眾志成城,這絕不是難事,我們希望在台北設置三百坪樓面,就可以了。然後再陸續充實其收藏,展開一切後續文化活動。

  我們不該讓大陸三座「弘一大師紀念堂」專美!台灣啊!難道你沒有「為先賢繼絕學」的良知嗎?佛教的兄弟姊妹啊!你只需布施出今天任何一項「慈善施捨」,有三千人定期定額三年,我們「弘一大師紀念會」,就可以在台北天空下展現了。

  我個人在世途上顛簸一生,實在沒有獨力支大廈的全部能力,我想這項偉大的功德,讓全台灣的佛教法侶、有心人,來節約一些物質生活,成全這一項永恆的精神事業吧!

  南無民國律宗聖者弘一大師!
【註】轉載自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八月十六日《龍樹月刊》第二期


弘一大師紀念學會一○七年度功德芳名錄

民國一○七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
弘一大師紀念學會會費捐款芳名:
三、六○○元:江生蘭
一、二○○元:陳培植、王秋明
一、○○○元:慧觀法師、慧明法
               師   
弘一大師紀念學會護法捐款芳名:
三○○、○○○元:李明哲
弘一大師紀念學會助印捐款芳名:
四、五○○元:高業榮
二、○○○元:劉子祥
一、○○○元:曾淨藏
六○○元:王昭益
五○○元:劉競秀
二○○元:曾文良
「監所弘法」捐款芳名:
五、○○○元:戴金華
二、○○○元:李高恒娥、連美穗
五○○元:盧憶沛、李敏村、李奇
           錦、李佾璇
捐贈物品功德芳名:
安麗飲水機一檯:蘇逸玲
手提電腦一台;蘇逸玲
凳子三十二把:許鳳麟
風扇一台:許鳳麟
長期供花:許鳳麟
供香、供膳:許鳳麟
供養講座餐點、供香:朱莉
宣紙一百張:張淑玲
供膳:翁素琴
《羅金容的生死之教》一百本:紀
                          潔芳
《夕陽山外山》CD三十六片:康
                          吉良
「弘一大師出家百年」紀念活動:
二○○、○○○元:李明哲
一○○、○○○元:黃禎憲闔家、
                  李懋華闔家
六四、○○○元:慧觀法師
六○、○○○元:劉永生闔家
五○、○○○元:江朝陽闔家、蔡
                芬芬闔家、楊秀
                蘭
四○、○○○元:張錦秋
三○、○○○元:一淨法師、蘇逸
                玲、翁文鍾
二○、○○○元:廖日新、吳彬安
                、徐曼玲
一五、○○○元:林宜瀞、林膺俊
一四、二○○元:王子承
一○、○○○元:慧明法師、張清
                榮闔家、劉靜容
                、林建成、張淑
                良、呂秀玲、林
                妙穗、張妙雅、
                許全治、江如晴
                江少玲、江少琦
                、鄭輝雄、露德
                威國際有限公司
                、謝淑日、方鳳
                甄、林秀玲、林
                玉燕、范恂如、
                李承憲、王松嵐
                、王首春、王克
                瑋、林慧肇、陳
                王雪、陳黃幼闔
                家、陳韻儀
九、○○○元:王星惠闔家
五、○○○元:陳聰德、莊宗憲
三、○○○元:李增邦、程凱、江
              生蘭
二、六○○元:林豐義
二、○○○元:慧群法師、陳惠貞
              、呂月秀
弘一大師紀念學會捐款芳名:
二四、○○○元:王子承
二一、五○○元:學會功德箱善款
二○、○○○元:陳俊良、林崧池
一二、○○○元:劉大河
一○、○○○元:廣元長老
八、二○○元:張富甄
八、一○○元:弘一大師合唱團
七、○○○元:林正典
六、○○○元:張宗、蘇逸玲、高
              明芳、朱莉
五、○○○元:法若法師、陳榮基
              、劉靜容、李璧苑
              、王昭鵬、湯守正
              、張維翰、戴金華
              、陳聰德
四、○○○元:王乃書、曾玥君、
              邵遵方
三、三一○元:趙松喬       
三、○○○元:紀潔芳、吳彬安、
               姜榮寬、謝吉雲
               、林嘉雯、李增
               邦、陳萍
二、八○○元:常同甲
二、四○○元:萬卷樓圖書有限公
              司、蔡金成
二、○○○元:游東松、陳永旭、
              曹榮校、楊碧蓮、
              羅武、胡熙明、江
              生蘭、鍾振發
一、六○○元:李彥增
一、五○○元:羅兆淼
一、四○○元:方鳳甄
一、二○○元:陳秋村、趙莊美惠
一、○○○元:宋麗珠、曾明月、
李子騂、林俞呈、
馬始喜、劉松衛
八○○元:莊浩峰
六○○元:曾吳碧雲、陳瑞寶、彭
           作民
五二○元:洪佳慶
五○○元:王登仕、林義傑、孫錫
          榮、葉柳松、陳正喜、
          江朝陽
四○○元:錢麗玉、翁嘉蔚
三○○元:呂心榮、熊忠義
二○○元:熊正宗、鄭佳怡、林克
          寬、許月綉
一一○元:林政雄
一○○元:雷也好、黃秀器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