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弘裔雜誌130期

一三○期弘裔雜誌



     
  人間愛晚晴—思考晚晴集(56)              靈觀  
信願行    智諭法師 
悲智雙運  願行具足           釋慧觀      
生死根本             釋一淨  
 神的真實義         阿閦子

  人間愛晚晴—思考晚晴集(56)              靈觀


  凡聞惡聲,則念阿彌陀佛以消禳之,願一切人不為惡行;凡見善事,則念阿彌陀佛以贊助之,願一切人皆為善行;無事則默念阿彌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於淨土決定往生。 

            王龍舒
  一般人總以為,做「迴向」的基本條件,必須是在佛法上用功:念了多少經,拜了多少佛,甚至捐了多少錢!最不濟,至少也該念了多少佛號!然後把這些「功德法財」指定用途,小焉者,護佑個人、家人,出入平安,事業發達;進而社會祥和,災難不起;社會國家,風調雨順,天下太平等等!但是以清朝乾隆年間,通宗通教的灌頂法師,在他註解《觀無量壽經》的著作,《觀經直指》中說到: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最重的業障,當一切經法、懺法都懺除不了的,還有這一句阿彌陀佛能夠消除掉!因此王龍舒居士在此發揮,告訴我們,當遇到不好的事或聽到不好的言語,不是排斥逃避,或給予攻擊惡評,真正念佛人的態度,應該是「凡聞惡聲,則念阿彌陀佛以消禳之,願一切人不為惡行」。不好的情境,正是提醒我們,五濁惡世的不圓滿,讓我們萌生厭離之心;但我們更應發揮佛陀所教示的慈悲胸懷,協助眾生,離苦得樂!由於深信阿彌陀佛大威德願力,以念「阿彌陀佛」幫助我們消除災障,化解仇怨。當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若能把心定下來,專念一句阿彌陀佛,並且至心迴向,願一切惡心惡行不再生起,也祝願一切眾生,不要像自己有這樣,遭遇到不好的人事物。不管外在的環境有多少改變,至少個人內心的境界就轉變了,這才是真正的消災免難!

  「凡見善事,則念阿彌陀佛以贊助之,願一切人皆為善行」。「見善隨喜」說起來似乎容易,但是在實際生活當中,凡有讓自己順心、歡喜的事情,我們固然很容易念出這句阿彌陀佛,感謝佛菩薩慈悲眷顧。但若是別人的好事善行,我們是否能真心誠意地「見人之得,如己之得」?這便是大有商議的空間了!若能自居「我是淨土中人」,以廣闊的胸襟,「願一切人皆為善行」,希望所有的善事更加圓滿、普遍,願天下眾生都能夠遇到善事,善緣,大家都能信佛、念佛,必然就能蒙受佛菩薩加被,諸惡遠離,善事成就!

  「無事則默念阿彌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念佛法門之所以殊勝,即在於時時處處皆可用功,不必局限於佛堂道場。只要正念提起,一切時,一切處,都可修行。但是問題來了,有些人便以此為理由,不參加共修,甚至放縱流連於聲色場所,美其名曰:「既然心中有佛,就無須被外在的形式、場合所拘束」。但是真有那麼大的心力、定力,能掌控自己,不被外在的聲色所迷惑嗎?年深日久之後,很可能變得日趨怠惰,不知不覺就隨順自己的習氣行事,離淨土日遙!更何況大眾共同薰修的功德力,是遠遠大於個人自修的力量。在法友相互鼓勵、提攜、借鏡之下,精進向道之心,自能日益增長!

  「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世間無常,數十年的奮鬥打拼,在老病來襲之時,一切的成就,直如過眼雲煙,何其虛幻不實!但唯有在佛法上努力過的足跡,才是最為真實不虛!若能覺悟到這一點,及早收回向外驅馳追逐的心,回頭是岸,以念佛求生淨土,做為此生最大的終極目標。若平日,即能時時維持如此的心理狀態,到告別世界的那一天,他必然能心安理得,無有任何恐懼驚慌。「能如此者,其於淨土決定往生」,因為他早已預備好一切!所以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穩穩當當的事!

  王龍舒居士,除了精研淨土教理之外,更精勤實修,所以命終之時,他能夠站著往生。而在這則法語之中,他把自己一生修持的經驗,平常念佛的方法教給我們。這才是最值得我們仿效學習,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


信願行    智諭法師


  今天要和大家講﹁念佛要信願行﹂。
  大家都知道,念佛三資糧,叫信願行。不過各位是不是知道,信願行三個當中,那一個最重要?大家要知道,這個三資糧之中,﹁願﹂最重要。
  ﹁信﹂不過啟發這個﹁願﹂,祇有信,沒有願,這樣沒有用。信有阿彌陀佛,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不願往生,不願見佛,那就沒有用。至於﹁行﹂,行持名念佛叫行,這個行,是完成你的願心。如果沒有願,你持名念佛,不得往生,沒有用。
  大家記得,念佛一定要發大願心,厭離娑婆,欣往西方。若有信者,應當發願,往生彼國。
  我們念佛的人,就是要以我們的願力,超過我們的業力,才得度,才往生。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業力太重,祇有一個力量,可以超過它,就是願力。如果我們念佛的願力有十分,業力有八分,有往生的希望。如果你的業力有十分,願力僅僅二三分,那往生就沒有希望了。如果你的願力超過業力,你就可以往生,所以大家要至誠懇切,發願往生西方。時時刻刻地,佛號一起,願心就起,願生西方,願見彌陀。根據善導和尚講,每天晚上,都應該念發願文,就是晚上大迴向發願文。如果僅是念佛,沒有發願,那修舌根,不得往生。
  有人說,他一天念幾萬聲佛號,我問他:﹁你發願往生沒有?﹂他說:﹁沒有。﹂那幾萬聲佛號是白念了。佛以悲願心度眾生,眾生以欣願心求生西方,這樣才能感應道交。
  我們發願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娑婆世界苦,如果你感覺你現在生活很安逸,很舒服,你這個往生的願心就發不起來,所以要知娑婆苦,才能欣往西方樂。古德教我們要厭離娑婆,欣往西方。厭離娑婆,是佛所說的苦集二諦;欣往西方,是佛所說的滅道二諦。古德如此說,是深體佛旨。
  大家可不要起虛妄心,說我聽人家說,學佛要不欣、不厭、不取、不捨。所以我念佛啊!也不厭離娑婆,也不欣往西方,聽其自然。這種人是太愚癡。他不知佛法有真諦俗諦。無取無捨是真諦邊說,不從俗諦邊說。我們大家還是個凡夫,就要想不厭、不欣、不取、不捨,那叫自然外道,印度有一種自然外道。
  你們大家想想看,轉凡成聖,轉凡是厭下,成聖是欣上。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諸惡不作就是厭下,眾善奉行就是欣上。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佛道是欣上,下化眾生使眾生離苦,就是厭下。離生死,求解脫,離生死就是厭下,求解脫就是欣上。所以說,從修道這邊來說,沒有不是厭離,沒有不是欣往。總之,從凡夫以至聖人,從聖人以至菩薩,菩薩以至等覺,無不是厭下欣上的。必至妙覺,過盡德圓,始無取捨也。這修邊說,就是修德,得到究竟果位了,那叫作性德,那時才沒有厭離,沒有欣往。
  請問大家,各位是不是究竟佛呢?不是!所以我們要厭離娑婆,欣往西方。這樣才起信願行,念阿彌陀佛。
  有一種動作必須避免,就是祇數念珠不念佛。有些人拿著念珠,天天數,可是他心裏一點東西沒有,也不厭離娑婆,也不欣往西方;也不諸惡不作,也不眾善奉行;也不上求佛道,也不下化眾生。這種人是叫﹁等死﹂。所以大家記著,如果你也是不念佛,天天數念珠,心裏什麼都沒有,趕緊改過來,那不是念佛。
  當你佛號一起的時候,就必須厭離娑婆苦,欣往西方樂。佛號一起,你那個心須要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佛號一起,要存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你這樣念佛,是你發大菩提心。
  今天跟大家講的很重要,希望大家都能記得,不要空空白過,沒有願力念佛。現在我們開始念佛。

                  
悲智雙運  願行具足           釋慧觀    

  弘一大師於一九一八年農曆七月十三日(大勢至菩薩聖誕)出家,二○一八年正好出家一百周年。這本文集,原想作為大師「出家百年」之一點紀念,法務、會務多忙,延到二○一九年才告完成;卻正巧遇上大師一四○歲誕辰,學會創立二十五周年,也有意義。索性將三篇大師「出家百年」相關文章再放入集子,或者亦更充實。
一、書名緣起
  繼二○一二年出版《弘一大師持戒念佛之典範》後,結集《弘一大師悲智雙運之願行》,仍是收錄《弘裔》文稿與論文習作。
  書名《弘一大師悲智雙運之願行》,靈感出於〈庵門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弘一大師閉關修行悲智雙運之寫照〉與〈弘一大師「念佛待死」之淨土願行〉二文。已有「持戒念佛之典範」可循,就順理成章,填上「悲智雙運之願行」。
  前文提及:弘一大師勇猛精進,學戒、習定、發慧,三學增上,道業有成。常閉關、常雲水,化導當世,隨緣講說;常雲水、常閉關,垂範將來,終身著述。從草庵冠頭聯,更可見大師之閉關修行,實為「悲智雙運」之菩薩願行。大師雖「庵門常掩」,但悲心深重,上求佛道而不捨眾生;雖「不忘世上苦人多」,但智力盛充,下化眾生而謝絕人事。
  後文提及:善導大師教誨「欲生淨土,不得怕死」,元照律師示現「生宏律範,死歸安養」,蓮池大師撰述「為古今冠,西方願文」,蕅益大師強調「得生與否,信願有無」,印光大師勉勵「不忘死字,道業自成」,弘一大師實踐「念佛待死,願行具足」,都為我們立下追隨典範。
  將「悲智雙運」與「願行」連結,發現:悲智願行,相輔相成。
二、悲智訓語
  弘一大師一九二九年贈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同學「悲智」訓語: 
  「有悲無智,是曰凡夫。悲智具足,乃名菩薩。我觀仁等,悲心深切;當更精進,勤求智慧。智慧之基,曰戒曰定。如是三學,次第應修。先持淨戒,并習禪定,乃得真實,甚深智慧。依此智慧,方能利生。猶如蓮華,不著於水。斷諸分別,捨諸執著。如實觀察,一切諸法。心意柔輭,言音淨妙。以無礙眼,等視眾生。具修一切,難行苦行。是為成就,菩薩之道。……」 
  大師悲智具足,是為菩薩。嚴持淨戒,修習三昧,故得真實,甚深智慧。依此智慧,益物利生,自度度人,行菩薩道。
  我等承習,當清涼持戒,信願念佛。由戒生定,因定發慧。勤求佛智,大悲為首,悲智雙運,學菩薩道。
三、願行具足
  善導大師於《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即《觀經四帖疏》)中闡述:「
  但有其行,行即孤,亦無所至;但有其願,願即虛,亦無所至。要須願行相扶,所為皆剋。……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家師智諭老和尚《善導大師與淨土法門》探究:善導大師謂,求往生者,必須行願具足。行即持念阿彌陀佛名號,願即願生西方,願見彌陀。如果有行無願,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其行必孤;有願無行,其願必虛。由是可知,修淨土行者,必須信願行具足,方能承辦。深信以導願,力行以成願。如是方得往生西方。
四、弘裔文摘
  文集其餘篇章,與「悲智雙運之願行」,關係如何?反覆披尋,想到摘錄重點,或可呈現大師之「大悲大智大願大行」,供養諸善知識。自序如此寫法,有些特別;但願諸善知識,諒察愚誠!
  (一)首篇〈如是乃為夢醒漢〉:
  江朝陽理事來函索序,於是由羅狀元醒世詩,而憨山大師醒世歌、蓮池大師一筆勾、弘一大師世夢、李圓淨新編醒世千家詩,祈願與善知識共勉:自覺覺他,超凡入聖,離苦得樂,菩提圓成!
  (二)二篇〈弘一大師之遺囑探述〉:
  可看出大師從前之遺囑,和臨終之遺囑隨緣有異。大師臨終,教示後人,命終之時及命終之後,遵照佛法,則一生之修持,可得圓滿之結果。吾等修習淨土行人,當認真參照,期亦可體悟「悲欣交集」、「華枝春滿,天心月圓」之心境!
  (三)三篇〈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杭州九華東林泉州廈門勝蹟參禮有感〉:
  參加杭州「第四屆弘一大師研究國際學術會議」,會後朝禮九華山、東林寺及大師在泉州、廈門之勝蹟。
  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學菩薩道,如此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弘一大師「誓作地藏真子,願為南山孤臣。」祈願從今,更深刻仰體地藏菩薩與弘一大師之慈悲喜捨!
  弘一大師入閩,第一站為廈門。廈門留住大師赴暹羅(泰國)。在廈門,宏律、演講、閉關、撰述……廈門戰雲密布時,各方勸請內避,大師答曰:「為護法故,不怕炮彈。」自題其室曰「殉教室」。
  大師後接受赴菲弘法性願老法師邀請,預定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偕龔天法居士(傳貫法師之弟),自晉江福林寺啟程,前往廈門古浪嶼候輪南度去國。傳貫法師去泉州當局代辦出境證件,見報紙傳聞,日本正在謀造太平洋戰爭,便力勸大師延期。十二月八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就此爆發。大師因留福林寺,倖免於難。泉州留住大師赴菲律賓。
  翌年農曆九月初四,大師「問余何適?廓爾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示寂於泉州。此地佛國,才有大師圓寂室、化身地、紀念館、舍利塔⋯⋯等勝蹟,讓後學恭敬參禮!
  (四)四篇〈悲智具足乃名菩薩〉:
  陳聰德老師從歷年出版的作品,輯成《福智選集》。曰二十年福智教育成果精華,盡在此矣!
  福智十善法,創辦人慧天老法師,慈悲喜捨,為佛門高僧。「福智教育」即是扎根教育、讀經教育、親子教育、心性教育。莘莘學子,依教奉行,廣修十善,必福慧俱增。慧天老法師提倡「福智教育」,培養「福慧雙修」,即同弘一大師「悲智訓語」,策勉「悲智雙運」。
  茲於出書之際,為序與有緣共勉:福慧雙修,悲智雙運。行菩薩道,自利利人!
  (五)五篇〈《護生畫集》美談〉:
  弘一大師持戒精嚴,三業清淨。與豐子愷等創作《護生畫集》,提倡「戒殺護生」,正是發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菩薩精神。
  試依馬一浮、夏丏尊等序跋,恭引弘一大師書信,並參照各方專家之探討,來隨喜這段中國繪畫史上之美談。同發菩提(第一集),勉力書寫(第二集),定當遵囑(第三集),星洲付刊(第四集),提早製作(第五集),功德圓滿(第六集),藝術佳構(全六集)。護生護心,慈悲之至!淑世導俗,智慧之至!
  (六)六篇〈十日閉關念佛百萬〉:
  珍惜因緣,認真念佛。發現「專注一心,清楚念佛」,可以念得比平常快。每天都將十萬念好,還多出來。在關房,學弘一大師晚上不點燈。佛號一百萬,於第九天念好。第十天,更學弘一大師和太陽一起養息了。
  感恩十日閉關!更要「清涼持戒,信願念佛」。念佛第一,其餘為次。學習弘一大師,自己專志念佛,見人也但勸念佛。平時方便「禁語」,方便閉「律淨關」。念佛待死,早生極樂;迴入娑婆,廣度眾生!
  (七)七篇〈《華嚴集聯三百》妙偈〉:
  大師〈華嚴集聯三百序〉述及:《華嚴》全經有兩譯,一晉譯有六十卷三十四品,二唐譯有八十卷三十九品。若其支流一品別譯者凡三十餘部,唯唐貞元譯《普賢行願品》四十卷傳誦最廣,蓋是晉唐譯全經中《入法界品》別譯本。今所集者,都三百聯。自晉譯、唐譯《華嚴經》偈頌中集輯各百聯,自唐貞元譯《普賢行願品》偈頌中集輯百聯。隻句片言,文義不具。但覩集聯,寧識經旨?故於卷末,別述〈華嚴經讀誦研習入門次第〉一卷。惟願後賢見集聯者,更復發心讀誦研習《華嚴》大典。以茲集聯為因,得入毗盧淵府。 
  馬一浮〈華嚴集聯三百跋〉稱道:今觀大師書,精嚴淨妙,乃似宣律師文字。蓋大師深究律學,於南山、靈芝撰述,皆有闡明。……道人墨寶所在,宜足以消除兵劫矣。
  (八)八篇〈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杭州揚州南京峨嵋勝蹟參禮有感〉:
  杭州第五屆弘一大師國際學術會議,有二十六位學者宣讀論文,分別就大師佛學文化思想、藝術成就等展開研討,嘔心瀝血。且「新秀湧出」,好幾位是研究生,可承先啟後。陳主任領導有方,中心同仁和合一味。有目共睹,有口皆碑。
  揚州之行,主要為朝拜鑑真大和尚祖庭,緬懷和尚「東征傳戒,不惜身命」之悲壯典範。有高旻寺、文峰寺、大明寺之參禮。因翁文鍾、陳美娜居士之恭敬護持,及能度法師之慈悲引領,備受厚待! 
  南京之行,為履踐程凱醫師之請託,與汶娟、莉娟居士,替弘祖完成「禮拜見月律師之塔」遺願。隆昌寺掃塔之後,往棲霞寺,因能度法師得以晉見方丈隆相和尚;和尚大慈大悲,改變我們行程,安排翌日禮拜「佛頂骨舍利」。屆時佛頂寺方丈曙光和尚也接見我們,說曾讀家師智諭老和尚撰述,深受法益。還慈悲開示,盛待午齋,然後委請能度法師帶領我們前往頂禮瞻仰「佛頂骨舍利」。千生罕遇!萬劫難逢!
  參加杭州會議,發願朝四大名山,二○○七年普陀山、二○一○年五台山、二○一二年九華山、此次二○一五年峨嵋山。上金頂、萬年寺、報國寺、伏虎寺,禮拜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到成都,參禮了文殊院、寶光寺,又得見佛舍利、瞻仰佛舍利寶塔,不可思議!深感佛恩!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
【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二版】
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九)九篇〈三寶歌之創作時地與曲先詞後〉:
  孫繼南教授〈佛曲〈三寶歌〉源流始末考〉,探究出〈三寶歌〉創作時間為一九三○年,地點在廈門南普陀閩南佛學院。是弘一大師先作曲,太虛大師再依譜填詞。且〈三寶歌〉曲譜和〈浙江一師校歌〉有淵源關係。
  當初二○○○年,我寫〈弘一大師與三寶歌〉時,所留下「創作時地」與「詞曲先後」之問題,孫教授經鍥而不捨之精誠查證,於二○一六年三月,發表了震撼學界與教界之確切答案。利益世人,嘉惠後學! 
  1.另有九篇之一〈第六屆弘一大師研究國際學術會議之行剪影〉:
  全程為杭州、平湖、蘇州、上海、青島、濟南。
  杭州:虎跑寺禮弘一大師塔。論文二十六篇,分大師「佛學、生平史料與文化、文學藝術」研究,三個主題,篇篇可圈可點。陳星主任贈送大作《李叔同弘一大師影像》,王維軍副館長贈送巨作《弘一大師手札墨寶識注考勘》。為紀念學會向陳主任請一套《豐子愷全集》。主任慨贈,總五十冊,浩瀚完備。
  平湖:參禮李叔同紀念館,頂禮弘一大師像,瞻仰大師墨寶真迹《阿彌陀經》、致劉質平函;並參訪趙樂老師之「音樂小鎮」,隨喜其發揚弘一大師音樂精神。
  蘇州:參禮靈巖山寺,瞻拜印光大師塔院。「應當發願願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戀。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參禮報國寺,晉謁「印光大師關房」。
  上海:參訪交通大學(前身南洋公學)。特製歡迎海報,導覽「校史博物館」,瞻仰「弘一大師銅像」,隆重座談會。拜訪劉雪陽老師(平湖紀念館墨寶捐贈者,名譽館長),伏龍寺傳道法師特來劉府相見。朱顯因、崔東明居士陪同,參觀日月樓(星河界裏星河轉,日月樓中日月長),拜訪豐一吟老師。
  青島:驅車膠州灣跨海大橋。參禮湛山寺。座談,提及弘一大師講律八十周年紀念。瞻仰大師住處、倓虛大師住處、大師講律處,受歡迎之夾道等。追隨大師足跡,無限緬懷!
  濟南:參訪山東中醫藥大學「博物館」,赫赫群醫,森森典冊。參觀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家家泉水,戶戶垂楊。參訪「樂家老舖」、「宏濟堂」。登「泰山」而小天下,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
  2.還有九篇之二〈弘一大師孫女李汶娟、李莉娟居士應邀來台記要〉:
  義德寺監院真常法師發起邀請弘一大師孫女來台參禮座談,弘一大師紀念學會隨喜合辦。
  參禮南投「正覺精舍」。副住持天因法師慈悲開示,果良、聖禮法師作陪。參禮「圓通寺」。果清和尚率眾於山門等候,親領至大殿拜佛,在五觀堂座談。清和尚在座談中說,出家開始學戒,後來講戒,都看弘公標圈校勘之「南山三大部」,和弘公撰述。弘公法身常在,弘公精神一直加被。
  參禮高雄「悟光精舍」,拜見悟光和尚尼。參禮嘉義「義德寺」,紹安和尚尼剛從馬來西亞傳戒回來,一淨法師也從屏東來會合。播放弘傳戒法影片,參觀甘露戒壇。全寺座談,莉娟播放簡報,從天津故居,到泉州晚晴室圓寂。
  搭高鐵到台北,住「西蓮淨苑」。前往「弘一大師紀念學會」。理監事等出席踴躍。莉娟對陳慧劍老師深深感恩與無盡懷念,也以簡報介紹弘公。黃成禹老師攝影,一淨法師剪輯,製作了「法脈長流」影片。
  參加僧伽醫護基金會「歲末感恩暨兩岸和平消災祈福超薦法會」。果清和尚開示時,特別介紹弘公兩位孫女。慧明法師安排莉娟上台致詞,及隨著功德主禮拜。
  (十)十篇〈弘一大師出家百年垂範千古〉、十一篇〈弘一大師出家百年無盡緬懷〉、十二篇〈弘一大師出家「雲水戒香百年清涼」〉是大師「出家百年」系列文稿,包括:
  1.虎跑寺出家、靈隱寺受戒、出家逢「周年」紀事、「護戒牒」重新問世。
  2.出家百年紀念(台北):整理藏書文物、口述歷史、護生放生、「主題展覽」與十六場「專題演講」(台中翁國超建築師之原境研究所,也辦十五場「專題演講」)、協辦音樂會、誦經寫經、學戒念佛。
  其中「主題展覽」與「專題演講」,有廣元長老開幕致詞、佛前大供、開幕式、再展開專題演講。
  即,弘一大師「出家百年」紀念,從江朝陽理事恭印「百年弘一」精美月曆結緣,便讓人法喜以待。李明哲理事五月即風雨無阻放生一○八天,發揚大師「戒殺護生」之菩薩精神。及至大師出家紀念日(大勢至菩薩聖誕)開始舉辦之「主題特展」與十六場「專題講座」等一系列活動,進行到年底,仰仗:諸佛護念,菩薩加持,弘公攝受,大眾隨喜!終於順利無礙,功德圓滿。
  3.出家百年紀念(兩岸):(1)靈隱寺「傳授三壇大戒」、(2)北京弘館「文獻公益展」、(3)「甬上留香」翰墨展、(4)虎跑「紀念李叔同弘一大師出家百年」活動、(5)天津潮音寺「紀念弘一大師出家百年」系列活動、(6)平湖《茶花女》話劇、(7)台北「華枝春滿天心月圓」音樂會、(8)天津故居大師誕辰一三八周年紀念、(9)泰州「弘體書法理論」研討會、(10)泉州「終極的覺醒:從文化先驅到一代宗師」學術研討會。
  這年,兩岸如此恭敬認真在辦大師「出家百年」紀念。偉哉!善哉!大師「律紹南山,教宗賢首,行在彌陀」,盛德典範,永垂不朽!大師出家,功德無量!悲智具足!我們後學,當緬懷跟隨,承習不絕!
五、論文提要
  這些年,有五篇「論文習作」。三篇在杭州師範大學「弘一大師‧豐子愷研究中心」國際學術會議發表,陳星主任也厚贈多本論文集結緣;二篇在「平湖李叔同紀念館」館刊發表,王維軍副館長亦厚贈多本館刊結緣。但均不敷台灣讀者寓目,故擬放於書後,以饗有緣。經徵得陳主任與王副館長同意,一起印出。
  除〈庵門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弘一大師閉關修行悲智雙運之寫照〉與〈弘一大師「念佛待死」之淨土願行〉二文,還有三篇:
  (一)〈弘一大師與劉質平「生死之約」〉
  拙文試從「一、保護遺墨,不惜身命;二、名雖師生,情深父子;三、資助學費,痛除自殺;四、世壽不永,趕緊修行;五、護法供養,募築山房;六、戒相表記,遺囑乞印;七、華嚴集聯,患難奇事;八、清涼歌集,樂史佳話;九、阿彌陀經,齊成佛道;十、佳兒捐寶,平湖建館。」探述弘一大師與劉質平「生死之約」,覺得:弘一大師與劉質平,其「生死」乃「不生不死」,因師生父子之深厚情誼,以法為親,至真至善,典範長存!
  (二)〈弘一大師承習元照律師「生宏律範死歸安養」〉
  元照律師每曰:「生宏律範,死歸安養。平生所得,唯二法門。」
  其生宏律範,如:出家秉戒,專學毗尼。深體祖意,判立科文。振興南山,撰述記釋。域心佛乘,闡揚戒體。紹隆僧種,傳戒
【下轉第四版】
【上接第三版】
講律。追溯宗脈,楷定祖承。久住正法,錄出撰集。
  其死歸安養,如:禮懺先罪,皈命念佛。執持彌陀,撰述義疏。預知時至,趺坐往生。
  弘一大師承習了元照律師此二法門。    
  其生宏律範,如:發願學戒,研治毗尼。提綱挈領,重治科文。修習遺編,標圈校勘。顯立正義,探述戒體。栽培後進,講律教學。緬懷祖師,錄寫年譜。再住正法,編撰律書。
  其死歸安養,如:圓成三昧,一心念佛。講述彌陀,擷錄義疏。悲欣交集,吉祥往生。
  兩位高僧,相隔八百多年,皆「生宏律範,死歸安養」,功在南山律宗、彌陀淨土!
  (三)〈寶書慈光――弘一大師《佛說阿彌陀經義疏擷錄》修學補述〉
  元照律師禮懺念佛,撰述《阿彌陀經義疏》。
  弘一大師一心念佛,一九三二年書寫《阿彌陀經》,一九三五年依據《阿彌陀經義疏》講述《阿彌陀經》,並輯成《阿彌陀經義疏擷錄》。
  劉質平居士不惜身命,經抗戰、文革等災難,將大師手書《阿彌陀經》護持保存。
  劉雪陽居士不求名利,於二○○四年,將乃父保存之《阿彌陀經》無償慨捐平湖李叔同紀念館,是為「鎮館之寶」。
  王維軍副館長不畏艱辛,於二○一四年,震撼發現大師佚文《阿彌陀經義疏擷錄》,更使蓮館增光。
  感恩沾寶書慈光!二○一八年弘一大師出家百年紀念,晚學不揣淺陋,以《阿彌陀經義疏擷錄》修學補述,拋磚引玉,願與諸善知識共勉:熟誦《阿彌陀經》,修學《阿彌陀經義疏擷錄》。信願念佛,迴向西方。
六、編校印行
  此次《弘裔》文稿十七萬多字,論文習作約七萬字,篇幅為前書《弘一大師持戒念佛之典範》五分之四。編輯之時,仍在每篇之後,精選大師慈照、墨寶……等,期圖文相輔相成,永沾大師德光。
  還有附錄,包括:刊登論文集之目錄、特殊文物,及〈《人生之最後》之無盡善緣〉等。
  二○一二年十月,杭州第四屆「弘一大師研究國際學術會議」,我恭請一百本《人生之最後》,和與會人員結緣,紀潔芳教授也有一本。他回台後,請蓮花基金會發起徵文。正好我也送陳慧慈執行長一本,他向陳榮基董事長稟白,即獲垂允。展開一系列活動,且成績斐然。
  將弘一大師一九三二年之講稿,於今日,與醫學結合,用「臨終關懷」實踐,期能善終,生死自在,實為可圈可點之創意。
  宸暐與紀教授適時介紹「四本書和一張DVD的故事」,已理事圓融、引人入勝!慧慈又力邀我寫,讓我義不容辭。只有寫點「我的感動」,報答殷殷厚意。
  本篇〈《人生之最後》之無盡善緣〉,徵得陳榮基董事長同意,於文集中與大眾分享。
  自序寫成「導讀」了!就隨緣呈現吧!現代人多忙,或者先看「導讀」,有興趣再詳閱內文亦可。又,序中、文裡,盡量列標題、小標,及變字體,顯出重點,方便披尋。願見聞者,節省時間,而光壽無量,悲智具足!
  惠敏和尚日理萬機,此次一直無暇賜序,極為可惜。恭錄和尚「觀諸行無常,知足常樂。證諸法無我,助人快樂。入涅槃寂靜,寂滅最樂。」之「願諸事吉祥」己亥祝語,仰體和尚深入淺出,「悲智具足」!又,和尚大力提倡「博學(終身學習五戒)雅健(身心健康五戒)」,且以身作則。我們若能認真受持「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研究、發表、實行)」,亦可「悲智增長」,自利利人! 
  懇請一淨法師賜序,讓文集增光。本擬去年出版,麻煩法師於十月二十日前賜下。法師悲智具足,「放下萬緣」,神來之筆,一揮而就,三天便惠賜大序,感佩萬分!法師之「過獎」,實愧不敢當。法師之「忠言」,定改過自新。我總「拖泥帶水」,應學法師「凡事及早」!
  法師認真披閱,作全書整體之簡介,與謙虛無我之推薦,尤其〈庵門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弘一大師與劉質平「生死之約」〉、〈十日閉關念佛百萬〉與杭州學術會議及朝山之行,更抒發了他慈悲智慧之心得卓見,感動感恩!
  侯秋東教授二○一七年生西,此次亦不能賜序。教授為世良醫,作大護法;功在學會,德被有情。平時信願堅固,持名老實;臨終示現病苦,正念分明。祈願教授:見佛聞法,悲智具足,迴入娑婆,廣度眾生!
  廖碧婷秘書對我「交稿」,每期雜誌皆敦促包容,並慧心編輯。今將付梓,更賴其明察秋毫,費神校閱。忠心耿耿,感念之至!
  江貞慧老師協助文書處理,包括期刊存檔、進度預估、出處回查、插圖選取等,時相研討、盡心參議。恭敬護持,感佩無盡!
  李璧苑老師設計封面,發揮專業,表現創意。照片與書法,清淨而莊嚴,渾然天成,引人入勝!
  陳俊良居士認真編排,掃描插圖,並選擇優質,精美印刷。別出心裁,讚歎不已!
  還有,善知識們大力護持,使經費無虞。感動至深!功德無量!將列出芳名錄,永作紀念。 
  弘一大師悲智雙運之願行,隨喜讚歎之餘,當具體學習。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願與大家共勉,選大師盛德中相應於己者實行之,則可如大師之「晚晴」,而「悲欣交集」、「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感恩佛菩薩慈悲護念,感恩大師攝受加持,感恩一切增上緣……。祈願:戒法久住,三寶興隆,法界眾生,同生西方!
  佛曆二五六三(西元二○一九)年結夏安居中


生死根本   釋一淨


  一○八年五月十七日,中華民國的台灣寶島上,立法通過同婚法案,整個社會掀起爭議討論的巨大風波:贊同者,歡欣鼓舞;反對者,喝叱怒罵!佛門中人,尤其是出家僧眾,究竟該以何種態度來看待此事呢?
  筆者每年都要在監獄之中舉辦四次佛七,每次圓滿時都要傳授三皈五戒。近年來,因性侵案件而入監服刑者,日益增多,因此每當講解五戒中「不邪淫戒」時,總要特別詳細解說,多方叮嚀提醒。尤其不可以為同性之間,行淫慾之事,就不算犯戒。如今隨著新法條的通過,「不邪淫」的戒條門檻,變成是以「婚姻關係」作為基準,在婚姻大門之內的,便是「正淫」,沒有「婚姻關係」的,就成了「邪淫」!「性別」已不在考慮範圍之列。
  但是這裡又衍生出另一個問題:目前有越來越多的「不婚族」,雖然兩情相悅,生活在一起,同進同出,甘苦與共,但是不願意拘泥於婚約形式,彼此都不是對方婚姻關係中的第三者;儘管關係極其親密,但是在面臨生死攸關的重大疾病,或是財產配置上,卻完全沒有置喙的餘地!在基本的五戒持守上,到底又算不算是犯戒呢?團體之中,有幾對這樣的「眷屬」,難免會有人背後議論,認為沒有持守淨戒的人,便不應當讓他們擔任執事,以免破壞團體的形象;但也有人認為:有能力,肯發心,又沒破壞人家家庭,讓他們來參與,好好學佛修行,又有何不可呢?
  佛告訴我們「愛不重不生娑婆」,「無明愛欲」為生死的根本!會投生到這世間,基本上總是有放不下的情執與慾望。即使是菩薩乘願再來,也是意味著,與這世間有某些結下的前緣,否則也可去他方世界度眾生,不一定要來此娑婆世界啊!更何況以凡夫之姿出生,即為「有情眾生」,不論在家出家,同性異性之間,如何化解「情執慾念」都是此生必須好好修學的重要課題!
  古德白楊順禪師曾說:「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時!」學佛念佛,需師長善友,多方提醒,這才勉強去修學持念!
  冤親債主一現前,道念立消,情念迅速竄升滋長!佛教史上最有名的情僧,第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以他自身的心路歷程,寫下這首詩:「靜時修止動修觀,歷歷情人掛眼前。肯把此心移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這應是他自身在情海中掙扎,一再提醒自己,強迫自己,安分地做一個出家修行之人,奈何到頭來仍被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洪流淹沒,而演變成這樣的結果:「至誠皈命喇嘛前,大道明明為我宣,無奈此心狂未歇,歸來仍到愛人邊。」事實上,修道之人,被情愛欲念所困,絕對不會只有倉央嘉措一人。學道者多,成道者少。只因倉央嘉措將自己內心的矛盾痛苦掙扎,被他自己用詩篇記錄下來,反成為最明確的證據,被拿來當成修行人負面的教材,流傳千古。事實上從無始劫以來,生死流轉之中,被無明情愛欲念掌控,終而背覺和塵,辜負了得來不易的人身,心甘情願,無怨無悔的眾生,還是多如牛毛,真正覺悟得道的仍屬鳳毛麟角,以至於留下如倉央嘉措這般的痛心悔恨:「明知寶物得來難,在手何曾做寶看,直到一朝遺失後,每思奇痛澈心肝。」在這裡,想到弘一大師出家後,斷然拒絕在俗妻子的探視,正是給發心向道之人,樹立了最好的楷模典範!
  雖然今天同婚團體極力爭取到,與心愛之人共組家庭,共度一生的門檻,擺脫背負「邪淫」之惡的重擔!但是從無情的現實社會實例中,大家也都非常清楚,一紙婚約,能夠發揮的約束力,實在是極其有限!在我們身邊,不管已婚未婚,同性異性,所鬧出的桃色糾紛,依然是層出不窮。因此佛法的五戒,不管時代如何演變,仍是維護這個社會安詳和諧,最基本的軌則!對於「邪淫」,印光大師有非常詳盡的開示:「陰陽相感,萬物以生,男女居室,人之大倫,生男育女,教養成人,上關風化,下關宗祧,故所不制。若非己配,苟合交通是為邪淫。此乃逆乎天理,亂乎人倫,生為衣冠禽獸,死墮三塗惡道,千萬億劫,不能出離。然人從淫慾而生,故淫心最難降伏。如來令貪欲重者,做不淨觀,觀之久久,則見色生厭矣!又若將一切女人,做母女姊妹想,生孝順心,恭敬心,則淫慾惡念,無由而生矣!此乃斷除生死輪迴之根本,超凡入聖之階基,宜常儆惕!」
  一般人常會把「皈依受戒」或是「剃度出家」,過度神化,似乎只要經過儀式,整個人就會脫胎換骨,甚至剃除鬢髮,所有七情六慾也都塵埃落地了!但是真正的解脫,決不是只有外貌的改變就能獲得。心意識的淬鍊、改造尤其重要。 譬如,經過「四念處」的思維薰習:「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我們漸漸體會到,所有我們執著的人、事、物、情感、名利等,本質上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的。因此,我們從一次又一次「擁有與失落」的輪迴之中,漸漸培養出超世的智慧,終而讓我們剷除了生死的根本,讓生命得到真正的解脫!




神的真實義 阿閦子

「神」,是人造的。
中國神,是中國人造;非洲人、歐洲人、南美人、印度人,也分別努力造他們自己的「神」。世界各地、每一族類、都依照他們自己的模樣、思想、活動方式,製造自己的神。這些神,正如他們自己的人格一樣,出現在他們那一族類的神話舞台與宗教殿堂。而且,人這動物,對照神的興趣一直不減。奇妙的事——人,不僅為了自身的需求而造客觀的神,更貪婪的——他們為了要彌補自身的缺項羽不美滿,而何將自己製造為萬人崇拜的神。造神運動,到20世紀末期,方興未艾。
歷史上,自從漢代〔署名〕班固的這個人在《漢武帝內傳》中造出「西王母」(瑤池金母),之後,《搜神記》,《搜神後記》乃到《神仙傳》、《封神榜》,都大批生產出中國式的各路神祇。
中國人是造神高手。希臘人造他們的「宙斯」,印度人造他們的「濕婆」,南美印地安人造「太陽神」……。天地之間,都是經由人手而製造種類分紛繁的神。人先而神後,恐怕也不是你我眾生所能想像。
「神」,在天地之間,形成另一「 特權階級」,另一「貴族」。他們既然被人造的「極端理想、無限全能」,但他們也不甘示弱,也去努力改變人的靈魂,將那庸愚的人,改變得貪婪,將那聰明的人,改變得「陰森」。
世間,有多少人不被「神」 意支配呢?
世間,有多少人不以自己族類之「神」為榮呢?
世間,又有多少人能放棄「造神」野心,甘為「神」之奴隸呢?
在人類歷史的文明先期,是沒有「神」的。星球是一大混沌。當人類進化到直立,由單音發展出簡單的語言,看到天體出現在他的知識不足以測量的異象時 ,在中國的土地上,便開始冒出「神」這一初民期的心理懸疑。
人,創造出「神」這一概念性的「假名」,接著才有物象式的神格、神像、神殿。於是地球上的宗廟、神社、鬼族隨文明演進而如雨後春筍,直到神界天下大亂,各為他們的自己利益而爭而鬥,而殺喊連天。

我們中國遠古期的「象形文字」,在那一時代,還不足
兩千個字 ,其中有一個「字。

這個符號,原是天體上陰陽電接觸,激發出的閃光,它透過文字之由簡入繁的演化,逐漸以「

 、申、神、、電」不同的面貌,分化到文字領域以及人類知識範疇。

這是「神」的形象衍變史。它本是「電」的形象化,經過數千年,固定為今天的「申、神、電」三個繁體字。
你可不要對「」這一類符號掉以輕心!人間有許多難以想像的巫術、科技、哲學、宗教、文學都經由它而複雜地衍生,一種形象不僅進化為概念、思想,而且漸變為實體。我們簡而言之,天地間一切有形無形物,都是先由概念再出現具象。再由具象,追溯玄義,如此循環。
漢代文字學家許慎寫的《說文解字》這部書,對「神」字有如此解釋。
(申),神也。七月陰氣成,體自申束,從 ,自持也。」
我們看過這一敍述,便知道「  」是「電」字的初文。也是「申」字的本義。當文字進化之後,再由「造字專家」加上〔示〕部首,變為「神」字。它加以〔雨〕部首,變為「電」字。在上古單一的「電光」的表象,終於成為「申、神、電」的祖先。
「電」,在遠古人的心目中,是不可測的,令人敬畏的,具有毀滅性的象徵。因此,它具有「神」的權威性與莫測性,然後便塑造今天人類心靈中的「上帝、梵天、道、中國神」的形象。再經由一主角的神,分別衍生出許多從屬,在大地上又賦以山川草木鳥獸諸種神性。
佛法呢?他是不是「神」的衍生與創造?
佛經裏,又為什麼出現許多「神」的角色呢?
佛經二千五百年前是那一時代最激進、最前瞻、最具叛逆性玄義書。但它的裏面卻是樸素的、最符合「萬有本相」的一種真理。
可是,「英雄寂寞,強者孤獨」。人類知識看不到一千年、一萬年、億萬年以後的事,當然也無法把時間倒捲、透視千萬劫前的宇宙本末究竟。對佛經這一經書,「古典派儒生」那敢全盤接受?
佛經將「神」定位在「譬喻性、輔助性、階段性」的層次;在哪一時代,「神」的頻率猶如今之「電子」,人們開口閉口沒有辦法捨掉這一概念。
「神」在佛典裏,是「善」的徵象。不像古中國人,把它當作「西方的上帝」來祈求,現代人把它當作「求取幸福」的工具。
說起來「神」也是很可悲的、很被動的;它可悲到只有依靠人的施捨、咒願,才能苟活,才能有美食、汽車、別墅、醇酒可享!
                                      
  一九九二年二月十四日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