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弘裔雜誌131期

學會啟事
  致弘裔讀者:感恩諸位讀者對弘裔雜誌
的愛護,因應環保、響應愛護地球;弘裔
雜誌的出版型式,從明年(2020)的四月
五日起,改採電子報型式出版。
  屆時,敬請諸位讀者前往弘一大師紀念
學會的官方網站(www.masterhongyi.org)
,至「文化傳承」類別底下的弘裔電子報
單元閱讀文章。再次感恩您長期以來的愛
護,弘裔雜誌祝福大家一切吉祥!

             弘一大師紀念學會  敬啟

 一三一期弘裔       
  人間愛晚晴—思考晚晴集(57)        靈觀
  濁世罪苦眾生    釋一淨
知足常樂不造惡業    智諭法師
音樂說法會紀念弘一大師圓寂     釋慧觀
弘一大師李叔同的音樂才華 

   人間愛晚晴—思考晚晴集(57)        靈觀

  人生能有幾時?電光眨眼便過!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撥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由他命終,我之盤纏預辦,前程穩當了也。若不如此,後悔難追!        天如禪師
  天如禪師是元代臨濟宗的高僧,早年跟從著作《三時繫念》法本的中峰明本禪師學習佛法。日後參學永明延壽大師的教旨,寫了《淨土或問》一書,裡面共有二十六則禪師自設的問答,在序文之中說到「劍離寶匣為斬不平,藥出金瓶以瘳沈痾」,想破除一般人士對淨土念佛的疑惑,鼓勵大家精進修持,希望能夠當生成就,往生極樂。
  人生不滿百,確實是非常短暫,誠如禪師所說:「人生能有幾時?電光眨眼便過!」尤其對我輩已入暮年之人而言,年幼、年輕時的一切,猶歷歷在目,宛如不久前才發生的事,怎麼倏忽之間,長輩凋零殆盡,平輩也有多人已從人生的疆場上告退,甚至晚輩也有已經開始要勞動我們去助念,主持告別式!眼看世間大多數的人,一輩子兢兢業業,總希望不要讓一生空過。一般人迷迷茫茫,抓不住人生真正的方向也就罷了,佛門弟子,有幸聽聞佛陀教義,把握難得的人身,不論世間法上,從事於何等行業,此生以解脫生死輪迴為首要目標,這是再明確不過的了!怎可還因循怠惰,得過且過,讓自己仍然在苦海中浮沉,無有了時!
  佛告訴我們,解脫生死輪迴最確實有效、簡便易行的方法,莫如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天如禪師,以他修禪的經驗做基礎,對大家開示:「稱名之法,必須制心,不令散亂。念念相續,繫緣佛號。口中聲聲喚阿彌陀佛,以心緣歷,字字分明。稱佛名號,無管多少,並須一心一意,心心相續,如此方得一念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若不然者,滅罪良難。」這就是善於運用「息慮靜緣」的念佛方法,強調「念茲在茲」的重要性。
  一個人若是從年輕時就學佛,「初發心菩薩成佛有餘」,若能始終不忘初心,即使人生過程中,必然會遭遇許多的磨難考驗,但是若能謹守佛弟子的本分,傾盡一生,依佛修行,持戒念佛,那麼就正像天如禪師所說的:「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撥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於日常動靜之中,總不忘離這一句佛號,並且因為學佛念佛,必將少造惡業,少結惡緣,當一生匆匆過去之後,他將可以得到最殊勝的獎勵回饋,那就是:「由他命終,我之盤纏預辦,前程穩當了也。」人生勞苦一世,還有比得到這樣的成果,更有意義價值的嗎?
  若是沒有那麼好的因緣,等到年老病苦之時,才接觸到佛法,知道念佛生淨土這個法門的殊勝,雖然有些時候會感到吃力,拜也拜不動,念也念不大聲,精神不濟,甚至常打瞌睡,但是至少,他能常常浸泡於佛號環繞的場域之中,相從來往的,也都是念佛善信,老年生活,更不至於陷入無奈、蒼涼、悲苦之境!如此,當大限來到,臨終一念,在佛號聲中閉上雙眼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不但此生圓滿結束,來生也有了最美好前景,可真是三生有幸,今生得遇佛法,念佛求生淨土!
  因此不論當下是年少或年長,都須時時提醒自己,世間無常,千萬不要以為來日方長,等日後事業有成,子女成長獨立之後,再來做學佛念佛這件「不急之務」!當知「黃泉路上無老少,人命無常呼吸間」,誰能確定自己一定能夠年登高壽,活到髮白面皺,齒牙動搖?若能把握未老、未病,身體強健的時候,打起精神,對於世間俗事,該盡的責任,還是要努力完成;但絕不去多招惹與生死大事無關的名利聲色!一句佛號,時時提起,這才是世間第一等聰明人,對自己的生命,扛起最大的責任,完成最圓滿的功課!


  濁世罪苦眾生    釋一淨

  弘一大師曾很沉痛地向大眾告白,認為自己出家之後,未能完全斷絕世俗人情的應酬往來,未能斷然推辭世人加諸自身的美譽尊稱,如「大師,法師」等,因而判定自己為「埋頭造惡」,請求大眾不要再以尊崇的眼光、態度對待;他給自己的定位,甚至降級到僅為「受五戒的優婆塞」而已!從大師身上,回觀到我們自身:太平盛世的學佛者、修行人,物資豐盈,生活無虞,若是硬要以「修苦行」做為標榜,似乎讓人感到做作、矯情;但是偶爾聽人評論,某些人士,整建道場,出手闊綽,稍不合意,便全部打掉重來,讓人感嘆,十方善信供養淨財,如此耗用,妥當嗎?至於個人受用之物,更要求精緻、高檔,自覺「又不缺錢,何需如此自苦?」與祖師大德相對比,確實會讓人產生「去聖日遙」之感!
  以「修行」為生活重心的群體尚且如此,世間那些無因果觀念、我執甚深、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之輩,其「埋頭造惡」之勇敢精進,自不待言。自十多年前,法務部要求各監獄對於申報假釋之收容人,需邀請可信賴的社會人士數人,組成審查會,對他們進行評估審查,是否准予假釋。筆者自民國九十一年即受邀擔任委員,於每個月第一個工作日,與檢察官、律師、心理醫師、觀護人等一起開會,做審查工作,每次提報約一百五十人上下。如今已過了十七個年頭;在這段期間,除了出國或打佛七之外,幾乎不曾缺席。因此每個月都要閱讀、聽取這些從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所做出匪夷所思,極其卑鄙惡劣的行徑,一再地印證五濁惡世眾生,身口意造作惡業,傷害他人,危害社會國家,有些人甚至是無慚無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或許年事已高,體力心力都大不如前;聽多了,看多了,不知不覺心中竟然也漸漸地萌生了倦怠之感,深感自身是一介凡夫僧,眾生何其難度!
  我們現在所居住的世界,被定位為「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又被稱為是「娑婆世界」:一個「眾苦充滿,甚可怖畏」的世界;生活於其中,有許多時候需要忍耐,但基本上尚能「堪忍」;不過可想而知,整個生命的過程,自然不可能有多大的快樂與安逸。因此在十方法界之中,我們所投生的這個世間,算是條件最差的地方。據說評量某個世界的優劣,多以人壽的長短為標準。人壽千歲以上的地方,代表眾生善根深厚,福報大,環境優越,是諸佛菩薩樂於前往化度之處。但是排到人壽不滿百歲的「娑婆世界」,竟然無佛願來承擔化度之重任,最後只有釋迦牟尼佛以大無畏之心,挺身而出,願來此教化眾生。(以筆者凡情忖度,佛佛道同,皆大慈大悲,之所以上演這一幕,主要是強調此世之濁惡,佛法珍貴,激發大家至心向道,尋求出離。)後來在法華會上,因受佛陀悲心感召,更有「從地湧出」的大菩薩,願來助佛法化,甚至在後世以祖師大德的樣貌出現於世,正如佛在《遺教經》裡所說的:「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做得度因緣。」
  對於濁世眾生,如何造罪,在寶誌禪師所造的《梁皇寶懺》之中,有很貼切的敘述:「佛言。眾生垢重。何人無罪何者無愆。凡夫愚行無明闇覆。親近惡友煩惱亂心。立性無知恣心自恃。不信十方諸佛。不信尊法聖僧。」所以一般劣根凡夫,即使佛法擺在他面前,他也發不起歡喜去信受奉行之心。因為無因果觀念,只貪圖眼前之歡樂利益,放心地去「埋頭造惡」而毫無顧忌!「不孝父母六親眷屬。盛年放逸以自憍倨。貪一切財寶。貪一切歌樂。貪一切女色。 ……心生貪戀意起煩惱。親近非聖媟狎惡友。不知懺悔。或殺害一切眾生。或飲酒昏迷。無智慧心。」
  因此我佛門弟子,面對「濁世罪苦眾生」難度難化這個課題,或有怠惰退縮之時,唯有從佛陀的教誨之中,尋求正面鼓舞的能量。《無量壽經》上說:「汝等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皆積德眾善,無毫髮之惡,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唯此世間,善少惡多,飲苦食毒,未嘗寧息!」既然從投胎到這世間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背負著「堪忍」的業力,更幸而因學佛念佛而成為「人中芬陀利花」。在經中又肯定地得知,今天在此濁惡世間,勉力修行為善,更是一本萬利,絕不吃虧的。
  那麼即使是今天佛弟子們的修為,都已達到無私無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境界,不計較個人的得失榮辱,當回歸到淨土的那一刻,能毫不心虛地向佛菩薩交差:「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說的是自己,也是此生有緣的一切眾生!




知足常樂不造惡業    智諭法師

  今天講一點平時個人修行應注意的事項,回去以後各自檢點。
  如果方便,每天起床以後,家裏有佛堂的,漱洗以後,先在佛前上上供水,然後上香,然後拜佛,隨自己意思拜多少拜。你如果有早課,按早課進行,其實在家人就念佛是早晚課最好了。或者跪或者立,持念佛名。念佛多少聲,也在你自己,隨緣規定。如果沒有佛堂的,起來以後,在院子裏頭的話,向西方拜佛。如果在房間,向上方拜佛,然後或跪或立,持念佛名。
  修道人,在家眾修福的機會多,出家眾修慧的機會多。實在說起來,雖然有機會多、機會少,總要福慧雙修。
  障慧的,婬最重;障福的,殺最重。所以出家眾,首先要淨修梵行;在家眾,首先要慈心不殺,不可以縱恣口腹。在家,身上穿的,口中吃的,得過就過,不可放縱。要想吃,隨便吃,要想穿,隨便穿,妨礙道人心。如果縱恣口腹,一定造諸惡業;以惡業因緣,要落苦道,所謂業繫苦。為一點小事情,滿足自己口腹,惹下惡業受苦,很不應該。
  古德有句話,大家可以參考:﹁節身儉口,不生奢泰,聞說少欲,深樂修行。﹂節身儉口,就是身上穿的、口中吃的,要節儉。衣服不求華麗,禦寒足矣;飲食不求美味,果腹足矣。所以說,節身儉口,不生奢泰,不敢生奢侈安泰之想。聽善知識說,少欲知足,深樂修行。古人是聖人,皆如此作,何況我們凡夫?究竟誰說的這個話呢?永嘉大師。
  所以大家在世間,不可縱恣口腹,甚而言之,妄造殺業。有機會熏修佛法,增進智慧。一旦福慧具足,就成佛。
  在世間,不要和人家爭強鬥勝。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如果有事情,和人家起抵觸的時候,路,總要讓他一步,其實,是你賺了最大的便宜。讓他一步,你的路愈走愈寬;搶,爭他一步,你將來愈走愈窄。
  為人在世間,可貴的不在精明,要存憨厚。墮苦道的人,多部份都是精明者;有福的人,差不多是憨厚之士。在世間,所謂仁義,出於憨厚之人;不仁不義,多部份是精明者。
  在佛門當中也是一樣,慈悲喜捨,皆是憨厚之人;三塗苦道,多是精明之人。譬如說,佛,最憨厚,為眾生不請之友。一般說起來,救別人,利益別人,別人請我,我就去;對方不請,我就不管了。佛不是,十方眾生雖然不請,佛自動地救十方眾生。何止於不請去救他呢?甚而言之,有的眾生害佛,佛還救他。譬如說魔波旬,處處時時相機害佛,佛生生世世要度他。我們在經上祇看到魔害佛,沒有一本經說過,佛害魔。這是多麼偉大的精神!
  我們無論在家出家,既然學佛,就要跟著佛學。譬如經上說,提婆達多害佛,佛還給他授記,說在若干劫以後,提婆達多可以成就辟支佛道。甚而言之,他告訴弟子,提婆達多是我的善知識。我們望佛雖不能及,心嚮往之。
  在世間,記住:欲無止境。如果欲求多,煩惱多。相反地,知足常樂。所以,衣,禦寒足矣;食,果腹足矣。切莫縱恣口腹。這樣可以不造惡業;不造惡業,就不受苦報。
  或者有人說:﹁我以前造的惡業,怎麼辦呢?﹂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對佛懺悔。你如果能聲淚俱下地懺悔,一定可以消罪業。
  有人說:﹁持念佛名,怎麼能消罪業呢?﹂︽觀經︾上說,持念阿彌陀佛名號,念念中消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回去以後,照這個方法修行,一方面增進功德,一方面消除業障。人生短短數十年,就算是天天精進如此修行,能消多少罪業呢?你如果再懈怠,實在更可憐愍。
  有人或者問:﹁你剛才不是說,念佛念念中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嗎?你現在怎麼又說,縱然精進能消多少罪業呢?﹂要知道,我們的罪業太多了,無量劫來造無量罪。佛說過一句話,眾生之罪業,如果有體性的話,盡虛空遍法界,容納不下。縱然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如果不精進的話,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相較之下,實在是太少。因為我們的罪業,盡虛空遍法界容納不下。
  ﹁那麼說起來,就不能消滅盡啦?﹂佛在大乘法裏說得很明白,罪業由心造,還將心來滅。有一句偈貢獻給大家:﹁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話雖如此講,你根機不夠,理懺辦不到。所以你還要進行事懺,過去所造的罪業,無量劫來的罪業,對佛求哀懺悔。跪在佛前,聲淚俱下,痛哭流涕,至誠懺悔。這樣一定蒙佛加被。
  念佛念念中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也要至誠懇切。那怎麼念佛呢?︽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過,要如子憶母那麼至誠懇切才行,如果飄飄浮浮、悠悠蕩蕩地念,就消不了你的罪業。
  所以我們要如子憶母,開始念佛。


音樂說法會紀念弘一大師圓寂     釋慧觀

  李璧苑理事等提議,每年在弘一大師圓寂日,學會舉行紀念活動;大家隨喜贊成。今年他們策畫辦一場「微妙演音︱︱弘一大師圓寂紀念日音樂說法會」,邀請劉靜容老師及其指導之本會合唱團,首次發表弘一大師選編、劉老師作曲之《格言別錄》組曲,和弘一大師之經典歌曲。並找我配合,希望以說法與歌曲交錯之方式呈現。
  我向他們推薦一淨法師,他是《格言別錄》專家,曾撰述「弘一大師格言別錄賞析」專欄,還導歸淨土法門。江朝陽居士慈悲喜捨,發起將之成冊流通。他們說,一淨法師當天有事不能北上與會。我於是答應勉力為之。
  音樂說法會,先唱〈三寶歌〉。
  孫繼南教授〈佛曲〈三寶歌〉源流始末考〉,探究出〈三寶歌〉創作時間為一九三○年,地點在廈門南普陀閩南佛學院。是弘一大師先作曲,太虛大師再依譜填詞。且〈三寶歌〉曲譜和〈浙江一師校歌〉有淵源關係。
  當初二○○○年,我寫〈弘一大師與三寶歌〉時,所留下「創作時地」與「詞曲先後」之問題,孫教授經鍥而不捨之精誠查證,於二○一六年三月,發表了震撼學界與教界之確切答案。利益世人,嘉惠後學!〈佛曲〈三寶歌〉源流始末考〉,將與〈三寶歌〉一起永垂不朽!
一、悲欣交集
  弘一大師一九四二年農曆九月初四日圓寂,今年是七十七周年。大師最後墨寶,九月初一日下午六時寫「悲欣交集」,還有「見觀經」「下午九時」等字。
(一)遺囑
  葉青眼《千江印月集》敘述:遺囑三紙:二付妙蓮法師,一付溫陵養老院董事會。……
  廿九日下午五時付蓮師遺囑五事:「(一)在已停止說話,及呼吸短促,或神志昏迷時,即須預備助念應須之物。(二)當助念之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時,須先附耳通知云:我來助念,然後助念。如未吉祥臥者,待改正吉祥臥後,再行助念。助念時誦《普賢行願品》讚,乃至『所有十方世界中』等正文,末後再念『南無阿彌陀佛』十聲,不撾木魚,大聲緩念。再唱回向偈『願生西方淨土中』,乃至『普利一切諸含識』。當在此誦經之際,若見予眼中流淚,此乃『悲歡交集』所感,非是他故,不可誤會。……」
(二)遺偈
  又,一九四二年舊九月,於泉州溫陵養老院,致夏丏尊函云:
丏尊居士文席:
  朽人已於九月初四日遷化。曾賦二偈,附錄於後: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問余何適?廓爾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謹達,不宣。
 前所記月日,係依農曆。又白。         音啟
 除「遺囑」之外,此為「遺偈」。此函與致劉質平同。二偈辭世,不可思議。
  圓寂紀念之外,大師一八八○年農曆九月二十日出生於天津,今年虛歲一四○歲,再過幾天就是誕辰紀念日。紀念學會成立於一九九四年,今年二十五周年,也一起紀念。
二、讚佛偈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一)參照《佛本行集經》
 《佛本行集經》〈受決定記品〉:「阿難!我念往昔,有一如來,出現於世,號曰弗沙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時彼佛在雜寶窟內,我見彼佛,心生歡喜,合十指掌,翹於一脚,七日七夜,而將此偈讚歎彼佛,而說偈言: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阿難!我以此偈歎彼佛已,發如是願,乃至彼佛語侍者言:『是人過於九十四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二)參照《大智度論》
  又,《大智度論》〈序品〉:
  問曰:菩薩幾時能種三十二相?
  答曰:極遲百劫,極疾九十一劫。釋迦牟尼菩薩九十一大劫行辦三十二相。
  如經中言:「過去久遠,有佛名弗沙。時有二菩薩:一名釋迦牟尼,一名彌勒。弗沙佛欲觀釋迦牟尼菩薩心純淑未?即觀見之,知其心未純淑,而諸弟子心皆純淑。又彌勒菩薩心已純淑,而弟子未純淑。
  是時,弗沙佛如是思惟:『一人之心易可速化,眾人之心難可疾治。』如是思惟竟,弗沙佛欲使釋迦牟尼菩薩疾得成佛,上雪山上,於寶窟中入火定。是時,釋迦牟尼菩薩作外道仙人,上山採藥,見弗沙佛坐寶窟中,入火定,放光明。見已,心歡喜信敬,翹一腳立;叉手向佛,一心而觀,目未曾眴,七日七夜,以一偈讚佛: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界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七日七夜諦觀世尊,目未曾眴,超越九劫,於九十一劫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若釋迦牟尼菩薩聰明多識,能作種種好偈,何以故七日七夜一偈讚佛?
  答曰:釋迦牟尼菩薩貴其心思,不貴多言。若更以餘偈讚佛,心或散亂,是故七日七夜以一偈讚佛。
  問曰:釋迦牟尼菩薩何以心未純淑而弟子純淑?彌勒菩薩自心純淑而弟子未純淑?
  答曰:釋迦牟尼菩薩饒益眾生心多,自為身少故;彌勒菩薩多為己身,少為眾生故。
三、《格言別錄》組曲
  清金纓所編《格言聯璧》,珍錄六百餘則金科玉律,字字珠璣。弘一大師將《格言聯璧》奉為圭臬,依之錄寫《格言別錄》。
  吾等披尋《格言聯璧》、《格言別錄》、《格言別錄賞析》,當效法弘一大師,貴在將「格言」認真「力行」,以改過遷善,轉凡成聖。
  蔡芬芬理事對《格言別錄》之推廣,盡心盡力。他很期待能有圖畫與歌曲呈現,果然如願以償。廖碧婷秘書在不可思議因緣下,請到劉靜容老師發心作曲演唱。劉老師譜曲扣人心弦,演唱出和雅音。
(一)好合好散(接物類)
  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極有理。
  蓋合者始也,散者終也。
  至於好散,則善其終矣。
  凡處一事,交一人無不皆然。
  接物類「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舊恩」,此為劉直齋心得。
(二)靜與虛
  安莫安於知足,危莫危於多言。(持躬類)
  寡欲故靜,有主則虛。(存養類)
  不為外物所動謂之靜,不為外物所實謂之虛。
  持躬類「安莫安於知足,危莫危於多言。」沒有比知足更安穩了,沒有比多言更危險了。
  存養類「寡欲故靜,有主則虛。」原注:「不為外物所動謂之靜,不為外物所實謂之虛。」語譯:欲念少就能心靜氣和,有主見則可虛心接納。
(三)前行後看
  儘前行者地步窄,向後看者眼界寬。(持躬類)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持躬類)
  怒宜實力消融,過要細心檢點。 (持躬類)
  一味往前走,不知思考反省,路途越走越窄;經常向後看,總結得失成敗,眼界越來越寬。
  凡事都要搶先者,必遭人排擠;凡事都要爭勝者,必遭人挫敗。
  怒氣應當努力消除化解,過錯則要細心檢討改正。
(四)窮追猛打
  窮寇不可追也,遁辭不可攻也。(接物類)
  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持躬類)
  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以刻字責己,以弱字禦侮。(持躬類)
  陷於絕境的敵人,不要追迫太急;迴避問題的話語,不要追根究底。
  做事要留餘地,說話要有分寸。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何以息謗?曰無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柔弱居下,抵禦侮辱。
四、經典歌曲
(一)月夜
  纖雲四捲銀河淨,梧葉蕭疏搖月影,
  翦徑涼風陣陣緊,暮鴉棲止未定,
  萬里空明人意靜。
  呀!是何處,敲徹玉磬,一聲聲清越渡幽嶺。
  呀!是何處,聲相酬應,是孤雁寒砧並。
  想此時此際幽人應獨醒,倚欄風冷。
  這首歌詞作於李叔同在浙一師任教期間。
  寫景,著意營造月夜的靜境、靜意、靜趣,集中突出一個「靜」字。以動態寫靜,以聲音寫靜。
  微雲的四捲,梧葉的搖動,涼風的勁吹,暮鴉的棲止未定,營
【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二版】
造表現了月夜的靜謐和清幽。
  一聲聲玉磬,從遠山悠悠傳了過來,孤雁的啼叫和寒秋的砧聲,此起彼落,遙相酬應。幾種聲音交織在一起,就把月夜的靜趣,生動的烘托了出來。
  月夜的幽靜,容易引起望月者對遠方故鄉、故人的懷念。「月夜懷人」成為歷代詩詞中經久不衰的主題。這首月夜,在寫了夜深人靜之後,也寄託了對故人懷念之情。
(二)觀心
  夏丏尊〈清涼歌集序〉:「一日,劉生質平偕余往訪和尚於山寺,飯罷清談,偶及當世樂教。質平歎息於作歌者之難得,一任靡靡俗曲流行閭閻,深惜和尚入山之太蚤。和尚亦為憮然,允再作歌若干首付之,余與質平皆驚喜。……
  歌曲僅五首,乃經音樂界師弟累葉之合作,費七年光陰之試練,亦中國音樂史上之佳話矣!歌名清涼,和尚之所命也。」
  《清涼歌集》之創作緣起,據孫繼南〈「清涼歌」初考〉探討:「清涼歌的寫作歷程大體如下。醞釀:一九二九年冬。著手撰詞:一九三○年七月前後。詞完稿(曲開始):一九三一年二月中旬之前。最後定稿:一九三四年五月前後。正式出版:一九三六年十月。」
 〈觀心〉採用蕅益大師《靈峰宗論》法語改寫,弘一大師自稱「綴錄」。
  世間學問,義理淺,頭緒多,似易而反難;出世學問,義理深,線索一,雖難而似易。線索為何?現前一念心性應尋覓,試觀心性。
  在內歟?在外歟?在中閒歟?過去歟?現在歟?或未來歟?長短方圓歟?赤白青黃歟?
  覓心了不可得,便悟自性真常。是應直下信入,未可錯下承當!
  試觀心性:內外、中間、過去、現在、未來、長短、方圓、赤白、青黃?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外、中間,非過去、現在、未來,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味、觸、法。覓之了不可得,離一切相,故無相。
  現前一念心性,遍內外、中間、過去、現在、未來、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香、味、觸、法。具造百界千如,即一切法,故無不相。
  現前一念心性,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強名實相。
  故,依蕅益大師教示,以此現前一念心性,深信、切願、持名念佛,迴向法界一切眾生,同生西方,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是善觀心,是為清涼!
(三)皈依佛陀
  佛陀 佛陀 智慧偉大 佛陀
  我誠心發大誓願 懇求您 引領著我
  南無阿彌陀佛
  您的光 照明宇宙 帶引我 離苦得樂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我誠心合十雙手 祈求您 庇佑著我
  南無阿彌陀佛
  您的光 照明宇宙 帶引我 離苦得樂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皈依您 願斷除煩
(四)憶兒時
  春去秋來,歲月如流,遊子傷飄泊。
  回憶兒時,家居嬉戲,光景宛如昨。
  茅屋三椽,老梅一樹,樹底迷藏捉。
  高枝啼鳥,小川游魚,曾把閑情托。
  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
  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
  此歌詞作於一九一五年李叔同在浙一師任教時。這是一首填詞歌曲,原曲為美國通俗歌曲作者威廉‧S‧海斯作詞作曲的〈我親愛的陽光明朗的老家〉,日本明治時代音樂家犬童球溪採此旋律,填寫〈故鄉的廢宅〉。李叔同採用了犬童球溪的曲譜。
  這首〈憶兒時〉。反映的是李叔同什麼時候的生活情景,有兩種看法。
  一是李叔同次子李端的看法。他認為〈憶兒時〉是父親在天津老家生活時的情況,老家住房距河較近,植有樹木。
  另一為李叔同高足豐子愷的看法。他認為〈憶兒時〉是恩師描寫住在上海「城南草堂」讀書奉母的「最幸福」的五六年生活,住處旁有小濱,橋畔有柳樹。
  茅屋、老梅、啼鳥、游魚,把兒時「家居嬉戲」的情景,遙造了濃烈的歡樂氣氛;筆鋒一轉,歸結為「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木然返回現實生活。
(五)秋柳
  堤邊柳,到秋天,葉亂飄。
  葉落盡,只剩得,細枝條。
  想當日,綠茵茵,春光好;
  今日裡,冷清清,秋色老!
  風淒淒、雨淒淒,君不見眼前景,已全非!
  眼前景,已全非。一思量,一回首,不勝悲!
(六)倘使羊識字
  《護生畫集》,豐子愷作畫。第一集,弘一大師書寫,馬一浮作序。
  大師致函豐子愷,作成白話詩數首,其中寫錄〈倘使羊識字〉(因前配之古詩,不貼切,故今改作。)倘使羊識字,淚珠落如雨。口雖不能言,心中暗叫苦!……
  《護生畫集》因李圓淨督促,豐子愷畫了二十四幅護生畫;又因擬贈日本,弘一大師決定再多畫十數幅,並從新編輯;正好大師要五十歲了,豐子愷便作五十幅為大師祝壽。   
(七)菩薩的手
 淨心長老作詞,劉靜容老師作曲。
 輕輕的、輕輕的,菩薩的手。
 柔柔的、柔柔的,菩薩的手。
 像月亮般,照拂了我的臉;
 像慈母般,輕撫著我的心。
 撫慰了遊子孤寂的心。
 啊!我不再徬徨失意,我不再孤獨寂寞。
 菩薩的手!
五、念佛
  大師一九一八年出家,即精進念佛。一九二○年第一次掩關,為一心念佛,窮研律學。一九二一年第二次掩關,為研治毗尼,
【下轉第四版】
【上接第三版】
迴向安養。期以二載,修證三昧。  
  大師常書寫佛號,廣結善緣。亦於書簡、演講中,隨緣盡力闡揚淨土,但勸念佛。又以不可思議功德,悲智雙運地平息「滅佛」。於抗戰中決志捨身「殉教」,呼籲「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並庵門常掩,早求生西,雖存如歿,念佛待死。
六、迴向
  大師諄諄指導蔡丏因讀誦《華嚴經》:
  大師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十一日,致蔡丏因函:「……初行之時,未熟悉者,最多亦不逾二小時。每日讀《華嚴》一卷之外,並可以己意別選數品深契己機者,作為常課,常常讀誦。
  朽人讀《華嚴》日課一卷外,又奉《行願品別行》一卷為日課。依此發願,又別寫〈淨行品〉〈十行品〉〈十迴向品(初迴向及第十迴向章)〉,作為常課,每三四日或四五日,輪誦一遍。」 
  由此指導蔡丏因讀誦《華嚴》之函,亦可看出,大師本身,每天讀誦《華嚴》最少三品以上。
  普賢行願品偈頌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
 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後記
  璧苑老師與碧婷秘書不斷與我保持聯繫,於是,我的功課準備如上。
  當天,王秋明老師擔任主持人,分幾個階段進行。都是王老師先引人入勝,再換我隨緣說法,然後由劉靜容老師帶領合唱團,或合唱,或獨唱,出和雅音。
  王老師被陳慧劍老師敦請為「兩岸弘一大師德學會議」主持人,連任四屆。果然是最佳主持人,還講了很多弘一大師、陳老師的懷念故事!
  劉老師會彈、會唱、會作曲、會指揮,更重要的,她恭敬三寶,大力護持!她的同修湯守正居士,是幕後英雄,同願同行!、
  日前,「平湖李叔同紀念館」王維軍副館長剛好厚施《格言別錄》,此次與合唱團團員結緣,正是時候,皆大歡喜。在場居士得到,亦開卷受益。
  副館長還惠贈學會一尊「弘公慈像」,是知名藝術家莊少卿、黃明玉作品,曾收藏國家博物館,同款立像、座像各捐贈一尊給平湖紀念館,一尊立像贈副館長。副館長慈悲喜捨,轉贈本會讓眾人瞻仰,功德無量!
  於音樂說法會上,請二位長者,九十歲程凱醫師、八十四歲李增邦理事,小心翼翼開啟包裝,恭恭敬敬將弘公慈(磁)像請出,與會大眾一開眼界,同沾德光。
  會後請程凱醫師、李增邦理事、蔡芬芬老師、廖麗玉前秘書長、蘇逸玲督導、李璧苑老師、翁素琴理事、楊雪華教授、何欣玲居士、陳曇君專員等,說說感想與心得,大家熱忱回響,法喜充滿。
  還需一提者:會上,黃成禹老師、朱莉理事、方鳳甄理事的同修,無我利人之拍照、錄影,會後,陳曇君專員別出心裁之剪輯,使「音樂說法會」又添增殊勝之深刻紀念!感動感恩! 
  本來現場要供養《格言別錄》與經典歌曲專集,因颱風延後製作。事後補上。祈願這片音樂專集,能讓大眾進入弘一大師之清涼世界。
  阿彌陀佛!



  弘一大師李叔同的音樂才華 
                 
 弘一大師李叔同(一八八○∣一九四二)的音樂才華,包括作詞、作曲、演奏等方面。其在音樂項目的成就有:(一)、擅長以西洋民謠曲風填上富有人生意味的詞意;(二)、率先以五線譜作曲、填詞;(三)、提昇中 國的音樂教育。   
  李叔同年少時期,即具備了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洋音樂的基礎。童年時,家中即有鋼琴,並也喜好戲曲藝術,因此中西藝術交流,早在他年少的心靈中,心領神會了。李叔同出家後,除了書法之外,就極少創作其他的藝術項目,但其音樂實力與成就,並不因疏離而轉弱,如由太虛大師填詞,弘一大師作曲的〈三寶歌〉即享美譽,流傳至今,啟發無數 學佛人的悲智心靈。
淨心長老(序一)
 曾任多屆中國佛教會理事長,現任世界佛教華僧會會長、光德寺住持
 劉靜容老師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西樂組,主修聲樂,副修鋼琴,另師事新竹教育大學駱正榮教授,學習和聲作曲。多年來致力於佛教歌曲的創作,並對佛教音樂的推廣不遺餘力。淨心所寫的〈禪悟〉、〈菩薩的手〉、〈願〉,這三首佛曲,都是劉老師譜曲,不僅韻律優美,對於禪的意境,菩薩的慈悲,佛弟子內心的祈願等,都表露無遺,由是可知,劉老師對於佛曲造詣之深。
 弘一大師紀念學會的秘書廖碧婷居士,聽過劉老師作曲的〈菩薩的手〉之後,特邀為弘一大師《格言別錄》發心譜曲,在短短兩年內完成十八首,實屬不易。
一淨法師(序二)
 本會榮譽理事長
 祥和優美的音聲,對於眾生的身心靈,自然而然地就發起洗滌與感化的作用!若是佛陀的法語,能夠轉化成一首首感動人心,契入靈魂深處的歌曲,佛法的弘傳,必然能更為簡便而普及。   隨喜讚嘆劉靜容老師的努力與奉獻,將弘一大師的格言,注入活 血,賦與生命、靈魂,正是 「以音聲做佛事」的最佳典範!
慧觀法師 (序三)
 本會理事長、西蓮淨苑僧教組長
 清金纓所編《格言聯璧》,珍錄六百餘則金科玉律,字字珠璣。弘一大師將《格言聯璧》奉為圭臬,依之錄寫《格言別錄》。   一淨法師撰述「弘一大師格言別錄賞析」專欄,尤其注重淨土法 門。江朝陽居士慈悲喜捨,發起將之成冊流通。
  吾等披尋《格言聯璧》、《格言別錄》、《格言別錄賞析》,當效法弘一大師,貴在將「格言」認真「力行」,以改過遷善,轉凡成聖。
 蔡芬芬理事對《格言別錄》之推廣,盡心盡力。她很期待能有圖畫與歌曲呈現,果然如願以償。廖碧婷秘書在不可思議因緣下,請到劉靜容老師發心作曲演唱。劉老師譜曲扣人心弦,演唱出和雅音。祈願這片音樂專集,能讓大眾進入弘一大師之清涼世界。
劉靜容老師(序四)
 佛曲創作演唱、本會合唱團指導老師
 〈法華經‧方便品〉說:「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 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或以歡喜心、歌唄讚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格言別錄》雖非三藏十二部,但卻是弘一大師出家後,依清代金纓編著的《格言聯璧》所精選者。大師曾云:「余童年恆覽是書,三十年以後稍知修養,亦奉是圭臬。」,由此可見大師將《格言聯璧》學以致用,隨力推薦,
欲令大眾深得利益之心!
 文字般若導人向善,淨化人心;音樂的起承轉合,在唱誦時能提醒 大眾,守護三門清淨!願以此方便法門,廣運大千,供養三寶,法音宣流!
▼免費與眾結緣,歡迎至本會索取。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