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弘裔雜誌132期

學會啟事

  致弘裔讀者:感恩諸位讀者對弘裔雜誌
的愛護,因應環保、響應愛護地球;弘裔
雜誌的出版型式,從明年(2020)的四月
五日起,改採電子報型式出版。
  屆時,敬請諸位讀者前往弘一大師紀念
學會的官方網站(www.masterhongyi.org)
,至「文化傳承」類別底下的弘裔電子報
單元閱讀文章。再次感恩您長期以來的愛
護,弘裔雜誌祝福大家一切吉祥!

             弘一大師紀念學會  敬啟


 一三二期弘裔

  人間愛晚晴—思考晚晴集58-59     靈觀
  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賊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脫苦輪。(天如襌師)
  所謂「大怖不過死」,即使是身罹重症,即將命終之人,仍會心存一絲希望:會不會有奇蹟出現,突然發明了新的救命靈丹,能夠解救自己的生命?更何況是身強力壯,尚有無限美好人生前景之人,只因克制不了內心的貪嗔癡,犯下滔天大罪,而被宣判必須處以極刑,與社會永遠隔離!在這種極端無奈恐懼之中,任何人,任何方法,只要能讓他保住性命,必然被他不顧一切地信受奉行!
除了被執行死刑,必死無疑,有許多的情況,譬如:被關入大牢,失去自由,任人擺佈的恐懼;身後一群兇惡的強人追趕,想要砍殺自己的恐懼;遇到水災、火災,身陷絕境,等待救援的恐懼等等,都是我們這些娑婆眾生在生活中最怕發生的惡夢。一旦遇上,每個人自然都要竭力求援,看得見的人與物,看不見的諸天神佛,上帝阿拉等,只要能夠伸出援手,拯救自己脫離恐懼危難痛苦的深淵,則必然是感激涕零,頂戴膜拜!
  但是歲月靜好之中,我們在盡情享用自己的福報之時,卻往往會忽略了,無常大鬼,時時就在我們身邊!即使是一生平順,無災無難,但是無論如何卻是掙脫不了生老病死的大網,縱使高壽百年,命終之後何去何從?如何能不墮入惡道受苦?終究是人人必須面對的問題。
  佛以大悲心告訴我們超越生死,最為快速便捷的方法: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經典上也告訴我們,往生西方有兩種人:一種是平時念佛,積功累德而得以往生;另一種是造許多罪業,臨終以至誠懇切之心,懺悔求生淨土,也得以往生。因此我們平日念佛,若能將心境轉換成像是即將遭遇刑戮,或是後有冤家強盜追趕,或是身陷大水大火之中,至誠懇切之心,必沛然而生,則往生有望矣!
  於此土聲色諸境,作地獄想、苦海想、火宅想。諸寶物作苦具想。飲食衣服,如膿血鐵皮想。
       (妙什襌師)
  一般世間的人,總把聲色之娛,饕餮之樂,當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於是心心念念,總在這五欲六塵之中打轉。看到修行人,淡泊於名利物欲之外,常會把他們劃分在「正常人」的行列之外。因為自己喜歡、迷戀,就揣想別人也都垂涎自己心愛的事物。當有覺醒者告以,勿再沉迷於「此土聲色諸境」,反而會被他誹謗成是「虛偽作假,心理不正常」!
  人之所以會被外境所迷,無非是把自己的存在當成是永遠的,把這些外物的享受與擁有,也當成是永遠的!曾見過印尼大海嘯的紀錄片,浩劫之後,最令人觸目驚心的一個景象,則是所有躺在沙灘上的那些屍體,幾乎都是全裸的!任憑你是王公貴族,名門淑女,名牌衣名牌包名牌鞋,穿金戴銀來到海灘,休閒度假,瞬息之間,就被大浪掏盡你所有的身外之物,連讓你保持最後一絲尊嚴的底衣底褲都不留給你,更遑論什麼珠寶首飾,山珍海味了!若是平生不曾信佛學佛,行善積德,大浪過後,極度驚懼之中,神識將飄往何處,真是可堪可慮啊!
  妙什禪師這則法語,實有教導我們修不淨觀的作用,將一切可能迷惑我們心性的東西,「作地獄想、苦海想、火宅想。諸寶物作苦具想。飲食衣服,如膿血鐵皮想。」慢慢的我們就不至於輕易被五欲六塵所轉,這才是我們自心,真正能夠當家做主了!
---------------------------------------------------------------
萬般皆是假唯有往生真                    智諭法師

 念佛人,要吃得虧,忍得辱,看得開,放得下。
  世間有很多強梁的人,你不要碰他,要讓他。你可以躲他,他欺負你,或毀謗你,你要忍耐,不要諍辯;你不忍耐,事情越鬧越大,是非越辯越多。
  世間很多人,我慢心重,所以處世間很不好處。念佛人要懂得忍讓,或者有人說在世間忍讓不行,非把他壓倒才甘心。你要知道,你壓倒他,你壓不倒閻王,再強的人強不過閻王。
  有一種人比閻王要強,只要念佛往生西方,閻王管不到你,那是真正強人。所以在世間要忍讓,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萬般皆是假,唯有往生真。
  如果有人罵我一頓,我能夠往生,我趕緊給他罵一頓;如果有人打我一頓,使我能夠往生,我趕緊給他打一頓;甚而言之,如果有人殺我,我能夠往生,我趕緊被他殺。
  除去求往生,你還爭著什麼強,鬥著什麼勝呢?所以在世間,唯有一念求生西方,不可與人爭強鬥勝。同時自己不要作一個我慢貢高的人。
  有很多人脾氣很高傲,別人碰他不得。佛說這種人好比毒瘡惡癤,有人碰他就流膿流血。佛說這句話,有很深的責備意思。念佛人處世間要知道,滿招損,謙受益。心要柔順,恒順眾生。不要起暴躁心、貢高我慢心,此心一起,障你不得往生,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種眾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念佛、念法、念僧,沒有念貢高我慢。
  我慢心一起,就起其餘的諸種慢。第一是慢,何為慢呢?就是對比我低的人,我對他起貢高我慢心,認為自己不得了。第二大慢,對於和我平等的人,我對他起貢高我慢心,認為我比他高,這叫大慢。第三是慢慢,也叫做慢過慢,對方實在比我高得很多,我說他和我差不多呀,我不過比他差一點點就是,這叫慢過慢,都是障你不得往生。不是佛不接引你,是你自己不去。
  如果慢、大慢、慢過慢一起,就對父母不孝,對師長不敬。對父母不孝,對師長不敬,叫憍慢。慢裏最惡的是憍慢,招報最苦是憍慢。
  慢心重的人不信因果,不相信佛菩薩,這叫邪慢。希望大家不要生起慢心,這些慢心一生的話,障住你不得往生。不但不得往生,今生在世間可能要有很多苦報。不但不能蒙佛菩薩加被,甚而言之,不能得助於人。失去親緣眷屬,失去你的善友,沒有人幫助你,到那一天叫你作獨夫,後來的惡果報可想而知。所以大家遇到比我強的人不要碰他,不要和他鬥諍。
  我們本身絕對不恃強欺人,對於比我弱的人,不要欺負他,應該發慈悲心幫助他,這樣作是你往生的資糧。希望大家不管出家人,不管在家人,應該時時刻刻勉勵自己,這種柔和心、慈悲心,就是念佛心。
  如果沒有這種慈悲心、柔和心,你雖然天天念佛,是真是假,不須要問別人,問你自己就知道了。能否蒙佛接引,你自己應該知道。所以大家遇到強梁的人,應該讓他三分,不要惹他;遇到軟弱的人,應該敬他三分,不要欺他。你以這種心念佛,今生就可得利益,一定往生西方。
  希望大家時時刻刻勉勵自己,有念佛心,就有往生極樂的果報。念佛是因,往生是果,因果不爽,毫無差錯。
  今天晚上開始加香,希望大家心情要平靜,不可以緊張。
  現在開始念佛。
----------------------------------------------------------------------------
弘一大師「菩薩戒」解行仰止                                                  釋慧觀
  本苑「南山三大部」細水長流修學,最近規劃再加強「菩薩戒」研習。「僧教組」讓我提供弘一大師於菩薩戒之珍貴撰述與行持,今不揣淺陋,參照《弘一大師法集》《弘一大師全集》和《弘一大師新譜》《廣洽紀念館》等,拋磚引玉,願同仰止!
一、大師菩薩戒之撰述
  在《弘一大師法集》之「弘一大師律學三十三種」中,有:〈梵網經菩薩戒本淺釋〉〈梵網十重戒諸疏所判罪相緩急異同表〉〈梵網經賢首疏盜戒第六種類輕重門科表〉〈菩薩戒本宗要科表〉《梵網經古迹記科表》〈律學要略附菩薩戒受隨綱要表〉〈菩薩瓔珞經自誓受菩薩五重戒法〉〈隨分自誓受菩薩戒文析疑〉等八種。
  在《弘一大師法集》之「南山律苑文集」中,又增錄:〈書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菩薩戒跋尾〉〈地持論菩薩戒羯磨義記跋〉〈略誦四分戒菩薩戒法〉〈梵網經菩薩戒本淺釋記〉〈梵網經菩薩戒本疏跋尾〉〈梵網經古迹記、宗要跋〉〈扶桑春日版梵網經古迹記序〉〈梵網戒本彙解序〉等八篇。
  在《弘一大師全集》佛學卷中,更有大師標圈校勘之《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十卷並加跋文:「剃染已來,即獲披讀賢首疏。歷十數年,點誌標記探具其概。爾者將之此本傳示同學。因見舊稿,頗多參錯。乃為精密校正。始於九月下旬,訖於十一月二十三日乃得蕆事。於盜戒第六種類輕重門,更編寫科文一卷。冀諸學者依科讀疏,可瞭如指掌耳。沙門勝髻時居晉水草庵。」
  茲從中選錄三種、三篇,祈見菩薩戒之深廣殊勝。
(一)〈書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菩薩戒跋尾〉
  「庚申七月,同學弘傘義兄喪母,為寫《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菩薩戒》一卷;並誦是戒,以為日課。惟願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演音敬記。」庚申為一九二○年。
  大師第一次掩關之因緣,乃:「將掩室山中,窮研律學」「將入新城山掩關,一心念佛」。程中和居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士於大師掩關前剃度,是為弘傘法師,隨往護關。
  不意,弘傘法師遭母喪,電促歸;大師又突遭排山倒海、瓦片如飛之大風雨,遂下山。……此即大師所述:「乃以障緣,未遂其願。」
  大師慈悲,為福資弘傘法師之母,書寫、讀誦菩薩戒,功德迴向。
(二)〈梵網經菩薩戒本淺釋〉摘要
  梵網經:梵者,諸菩薩等所持三聚,具防三業,破見入理,方名實梵。網者,以喻菩薩戒相塵沙,微細差別,交雜出沒,屈曲難知,如網孔也。
  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菩薩戒本:盧舍那佛,梵本經中,皆云毗盧遮那,此云光明遍照。說菩薩心地戒品,一品通名。心者,菩薩所起信等五十心;地者,即是信等諸位。菩薩戒本,品內別目。本者,標略異廣。
  甘露門開:謂此妙戒諸說中最,同於甘露味中之上。於此創演,故曰門開。
  本師戒:謂此戒法,諸佛所師
  即入諸佛位:佛位有二,發心滿位、行果滿位,今入初故。
  位同大覺已:初發之願無不周圓,與佛無異。
  真是諸佛子:從佛法生,紹佛位故。
  初結木叉:未犯即制。故最初成佛,即結此戒。不同聲聞戒也。
  孝順:有三境。父母,生育恩。師僧,訓導恩。三寶,救護恩。
  至道之法:至極之道,莫先此法。
  孝名為戒,亦名制止:行此孝行,即是順教無違,名為持戒。戒謂制御三業,止滅諸惡,故亦名制止。所以孝與戒名異義同。
  諸部重戒多少不同:《菩薩善戒經》,出家菩薩有八重戒,即《梵網》十重中初四及後四。《善生經》,即《優婆塞戒經》,在家菩薩有六重戒,即《梵網》前六。《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持論》,有四重戒,即《梵網》後四。《梵網經》,具十重戒,通攝道俗,統該諸部。
(三)〈梵網經菩薩戒本淺釋記〉
  寫於淺釋之前:「依賢首疏等節錄。癸酉十月二十八日始屬稿,十一月十五日訖。匆促錄就,頗多未安之處。俟後有暇,再當改纂可耳。」
  寫於淺釋之後:「餘者,乞檢賢首疏。衰病纏綿,未能詳為輯錄。迄初四日遂爾中止,殊自傷耳。弘一。」
  大師對《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十卷,精密披讀,癸酉一九三三年,欲深入淺出,普利眾生。吾等福薄,大師衰病纏綿,未能詳為輯錄,遂爾中止。大師「殊自傷耳」,吾等亦覺「悲從中來」矣!
  若依據性常法師〈親近弘一大師之回憶〉:「十月二十八日,大師撰〈梵網經菩薩戒本淺釋〉,至十一月十五日,稿本撰就,屬瑞今法師往廈妙釋寺代座宣講。余隨今師前往聽習。」知〈梵網經菩薩戒本淺釋〉當時已作為菩薩戒修學教材。
(四)〈律學要略附菩薩戒受隨綱要表〉摘要
  大師〈菩薩戒受隨綱要表〉一九三五年十月於惠安淨峰寺集錄。
菩薩戒受戒:
  得受資器:有感戒之善,即菩薩種姓、發菩提心。無障戒之惡,即煩惱障、七逆十重業障、報障。
  得受受法:對緣,即諸佛菩薩現在前受、依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於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隨分,即全分受、一分受正受,即依法師受,宋靈芝律師所撰儀軌,最為美備,載《芝苑遺編》中。自誓受,自誓受戒文,見《瑜伽師地論》。《梵網》須見好相。若依《占察經》《本業經》及《瑜伽論》,則可直受。
  菩薩戒失受:乃故捨大菩提心,或犯重戒。
  問:上依《瑜伽論》云,二緣失受;若依《本業經》云,菩薩戒有受法而無捨法,有犯不失,盡未來際。二說互異,豈不相違?答:不相違也。若論種體,一熏永在。若言功能,或違緣失。以體從功,故論云捨戒。以能從體,故經云不失。
菩薩戒隨行:受興於前,持心後起。順本所受,令戒光潔,故名為隨。
  依位分別,有凡位、聖位。
  懺悔方法,有懺重、懺輕,各有根本、方便。
  懺根本重罪:以上品纏犯十重,即已失戒。對十方佛方等懺,若見好相,舊戒還全,更不須受。若不得好相,懺滿一年應再受戒。此依賢首諸家所判。以中品、下品纏犯十重,仍未失戒。應對四菩薩懺。
  懺方便重罪,懺根本、方便輕罪:分對首懺、責心懺。
  在《廣洽紀念館》發現大師〈菩薩戒受隨綱要表〉墨寶,欣慶不已!大師受戒持戒綱要,瞭如指掌,令吾等豁然開朗。又霑大師德澤,法喜充滿。
(五)〈梵網戒本彙解序〉
  「戊寅夏尾,圓晉居士郵書溫陵,倂所輯《梵網戒本彙解》,請為校定。時余方避亂龍溪,翌年轉徙毗湖;逮及今歲夏首,有人自溫陵歸者,乃齎居士書至。閣至兩載,未嘗佚失,終獲展誦,誠勝緣也!
  彙解宗天台、雲棲、靈峰諸撰述,而條理疏治之。匪惟利導初機,亦足資益宿學。余以衰病,未及詳校。略述其概聊志讚喜云。歲次壽星木槿榮月,沙門一音書。」
  戊寅為一九三八年,李圓晉(圓淨)居士輯《梵網戒本彙解》,請大師為校定。閣至二年,始獲展誦,乃為作序流通。
  李圓晉居士將智者大師《菩薩戒義疏》,及蓮池大師《義疏發隱》與蕅益大師《梵網合註》,輯為《梵網戒本彙解》。於「凡例」中說明:蓮池發隱,釋智者之義疏。蕅益合註,補發隱之所缺。互為詳略,學者咸宗。今茲釋經,兼採三家之說。
  大師在〈余弘律之因緣〉提及:「初出家時,即讀《梵網合註》,續讀《靈峰宗論》,乃發起學律之願。」
(六)〈隨分自誓受菩薩戒文析疑〉摘要
  〈隨分自誓受菩薩戒文〉:「我名某某,仰啟十方一切如來,已入大地諸菩薩眾,我今欲於十方世界佛菩薩所,誓受菩薩學處淨戒中(隨分所受之戒名),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於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三說。
  劉蓮星慧日居士請寫〈隨分自誓受菩薩戒文〉,將付影印,大師以「釋自誓受、隨分、釋今文改易及具列三聚名」為略析其疑義。一九四一年秋仲,居茀林禪苑。
  有一大師〈隨分自誓受菩薩戒文〉墨寶,後面寫著:「癸酉七月三十日,依《瑜伽師地論》敬錄。演音(蓋弘一章)」大師錄出〈自誓受菩薩戒文〉,為癸酉一九三三年。
  再據性常法師〈親近弘一大師之回憶〉:「七月三十日,大師依《瑜伽師地論》錄出自誓受菩薩戒文,命余等諸同學隨意自於佛前受之。其時,性願老法師等,亦自動前來參加行受。」
(七)〈菩薩戒本題記〉
  在《弘一大師新譜》中,發現〈菩薩戒本題記〉:
  「慈氏菩薩說,出《地持戒品》中,讖師第二譯,靈峰先老人箋。
  靈峰先老人《梵網合註》云:
【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二版】
又所誦戒法,若依此經,則先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若地持中別出《菩薩戒本經》卷,正是半月誦戒之本。共列四重四十一輕戒相。其根本四重及飲酒等,自屬具戒、十戒、五戒中攝,故不重出。惟出菩薩增上律儀,實與此經互為表裏,以彼四重,即此經之後四重,故從彼四十一輕。但與此經開合次第稍殊,而開遮持犯之致更明晰。故藏中先後共有六譯,惟讖師所譯最善。故今輯在後集。半月半月,似應誦此戒本。庚申九月,演音敬記於蓮華。」庚申為一九二○年。
  此提及《梵網菩薩戒本》與《地持菩薩戒本》互為表裏,和半月誦戒。
二、大師菩薩戒之行持
  從標圈校勘《梵網經菩薩戒本疏》,撰述〈菩薩戒本淺釋〉,重治科表,書寫、讀誦、宣講菩薩戒本等,可知大師之菩薩解義,實融會貫通、深入淺出。
  而於開示訓語、惠施墨寶、清淨三業等,則可知大師之菩薩行持,乃悲智雙運、利人利己。
(一)悲智具足,乃名菩薩
  大師一九二九年贈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同學「悲智」訓語:
  「有悲無智,是曰凡夫。悲智具足,乃名菩薩。我觀仁等,悲心深切;當更精進,勤求智慧。智慧之基,曰戒曰定。如是三學,次第應修。先持淨戒,并習禪定,乃得真實,甚深智慧。依此智慧,方能利生。猶如蓮華,不著於水。斷諸分別,捨諸執著。如實觀察,一切諸法。心意柔輭,言音淨妙。以無礙眼,等視眾生。具修一切,難行苦行。是為成就,菩薩之道。……」
  大師悲智具足,是為菩薩。嚴持淨戒,修習三昧,故得真實,甚深智慧。依此智慧,益物利生,自度度人,行菩薩道。
  我等承習,當清涼持戒,信願念佛。由戒生定,因定發慧。勤求佛智,大悲為首,悲智雙運,學菩薩道。
(二)我是菩薩,代受毀辱
  在《廣洽紀念館》有一幅大師墨寶:「我是菩薩」「代受毀辱」
  於「我是菩薩」大字之下,有四行較小字:「受菩薩戒時,師應問言:善男子聽!汝是菩薩否?應答言:我是菩薩!」
  於「代受毀辱」大字之下,有四行較小字:「梵網經云,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接著,於第四行半和第五行,寫再小字:「甲戌十月書奉普潤律師供養,沙門一音。」
  甲戌為一九三四年,普潤律師即廣洽法師。大師教導吾等後學:受菩薩戒時,已答「我是菩薩」;持菩薩戒時,便須「代受毀辱」。
(三)菩薩應生佛性孝順慈悲心
  在《廣洽紀念館》還有一幅大師墨寶,兩行大字:「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後接兩行小字:「甲戌十一月十一日為廣洽法師亡母諱辰,敬割指滴血,請寫梵網經菩薩戒本句,以資警惕,銘座右焉。尊勝院,龍音。」甲戌一九三四年,廣洽法師割血為墨,請大師書寫梵網菩薩戒本金句。孝名為戒,是真佛子!吾等感佩之餘,應生佛性孝順慈悲心,助人離苦得樂!
  在《廣洽紀念館》又發現一幅大師墨寶,提及:「今歲來淨峰,見其峰巒蒼古,頗適幽居。遂於四月十二日入山,將終老於是矣。廣洽法侶與余數載聚首,相契最深。送余入山,居三日,將歸禾嶼。屬定修持日課,為略書如下:午前,讀《法華》一卷,閱《華嚴》一卷。午後,溫習戒本、羯磨,讀《行願品》一卷。餘時默持佛菩薩聖號。布薩日讀《梵網戒本》一卷。」是歲為乙亥一九三五年。大師乃大善知識,教後學讀經誦戒,持念佛名。
(四)見一切人,皆是菩薩
  大師有一橫幅墨寶,四行較大字:「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後五行較小字:「清印光大師警訓。歲次鶉尾夏,書奉茀純居士供養。晚晴老人時年六十又二,居檀林結夏。」
  費茀純居士後記:民國三十年七月,弘公本師駐錫泉州時,書賜訓語。……謹將原紙影印,分贈親知,以宏本師法施之旨。
  弘一大師法施印光大師開示,吾等應依教奉行!見一切人,慈心相向,恭敬供養,如對菩薩。
(五)願一切眾生,悉得成佛
  大師還有一震撼墨寶:「梵網經云,願一切眾生,悉得成佛!」
  賢首國師《梵網經菩薩戒本疏》釋云:「常願眾生在己先成佛!」即是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之大願精神。弘一大師「誓作地藏真子,願為南山孤臣。」便是驚天地、泣鬼神之壯烈誓願!
(六)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五戒、八戒、十戒(沙彌、沙彌尼戒)戒相,第一「不殺生戒」;具足戒(比丘、比丘尼戒)戒相,第三「殺戒」;菩薩戒戒相,依《梵網》戒本,十重第一「殺戒」,四十八輕第三「食肉戒」、第十「畜殺眾生具戒」、第二十「不行放救戒」。可見聲聞戒與菩薩戒(大小乘戒),極為注重「戒殺放生」。
  大師持戒精嚴,三業清淨,與豐子愷等創作《護生畫集》,提倡「戒殺護生」,正是發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菩薩精神。
(七)早生極樂,迴入娑婆
  大師於一九四○年舊三月,居永春普濟寺,致李圓淨函:「……編輯之事,僅可量力漸次為之。若欲圓滿成就其業,必須早生極樂,見佛證果,迴入娑婆,乃能為也。古德云:『去去就來』,迴入娑婆,指顧間事耳。」大師此函,寫於往生前兩年半。
  「早生極樂,迴入娑婆」,若依《觀經》所言,必是「上品上生,乘願再來」無疑,如古德「去去就來」。早生極樂,智慧之至!迴入娑婆,慈悲之至!
  大師最後墨寶「悲欣交集」見觀經,應是「悲智雙運」之心情吧!欣者,欣自將早生極樂;悲者,悲眾須迴入娑婆。
  偉哉!善哉!大師菩薩戒之解行功德,讓吾等仰止無盡,沾光之至!
-----------------------------------------------------------------------
尊師憶師   典範長存                      陳惠貞
童年薰習佛法
  我的母親和外婆都虔誠篤信佛法。憶起童年,外婆經常帶著我一起去佛寺,她都會買日本的大蘋果供佛,她們會很虔誠地用最好的東西來供佛,令我印象非常深刻。這些事情對我的影響很大,讓我從小就知道要用自己最珍貴的東西來供養三寶。
  我的母親後來依止西蓮淨苑智諭老和尚,接觸念佛法門,對於持名念佛的修持頗為用功,淨苑的慧觀法師也教大家要聽經、聞法和念佛。我覺得在台灣開啟這樣正信佛教的教育方式,帶領信眾踏入佛法的殿堂,是十分殊勝的事。
與陳老師結識的緣起
  有一天高春老師跟我談起陳慧劍老師在「弘一大師紀念學會」要開設佛學詩詞課,由於對弘一大師的尊敬及其傳記的作者陳慧劍老師的景仰,加上對文學的喜好,上起課來,非常愉悅與歡喜,也感覺和陳老師非常投緣,因此我都懷著無比感恩的心情去學習。當時在學會每週一次的念佛、靜坐共修,十分攝心,至今仍記憶猶新。老師談吐溫文儒雅、文質彬彬,與陳老師熟識之後,又見到他風趣的一面。       
亦師亦父
  陳老師的詩詞課,以古詩寫作為主,每個人練習之後都要跟大家分享,接著陳老師會幫我們修改,他總是字字斟酌地批改作業,遣詞用字的功力、修行的涵養,都有高深的層次與境界。
  陳老師不只是研究佛教的學者,更是一位修行人,他徹底實踐弘一大師的精神,生活力行簡單樸實。據我所知,他每天繁忙的工作之外,仍不間斷維持早晚靜坐半小時的定課。他的修持傳達了不只是持名念佛,還要加上靜坐的功夫,才能夠達到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陳老師在學會的那幾年,有時候我下班後會找他聊一聊,陳老師總會用佛法開導我,與他相談甚歡。不管遇到任何境界,他都是很從容自在。陳老師做人處事,從未勉強任何人,都是抱著隨緣的態度,例如他提到在自己往生後,不會堅持做七或什麼儀式,對生死不執著、不罣礙,他採用了海葬方式。我感受到老師的智慧與慈悲,對晚輩的關愛,溫暖之情如父親一般。
  我跟陳老師的關係是亦師、亦如父。他常勉勵我,凡事努力和精進,不一定馬上會看到成果,但要深信因果,我看到他對於佛法的信心與實踐。反觀自我,會覺得自己不見得那麼勝解因果。從中我更明白,在知見與行持之間還是有一段距離的,還需努力。
廢寢忘食為德學會議
  陳老師從教職退下來之後,除埋首於著作外,民國八十四年首次舉辦海峽兩岸「弘一大師德學會議」。我們是陳老師詩詞班的學生,理所當然盡己所能提供支援、協助護持。整個會議的籌備及協調幾乎都是陳老師親力親為。當時陳老師克服萬難,為大陸學者購買機票、安排住宿,十分慎重地邀請他們前來參加會議,發表論文,這是一項創舉。由於陳老師的遠見與願力,才能有如此隆重的會議,著實很不容易。
 陳老師開辦了德學會議,同時也開啟大陸學者研究弘學的大門,過去文革時期有許多珍貴的文物被破壞,藉由會議的交流,重新振興大陸學者研究弘學的風氣。有些大陸學者回去後便開始努力研究並推動,投注心力使得整體研究的品質提昇。
  有一位杭州師範大學的陳星教授,陳老師對他就像自己孩子一樣的疼惜跟提攜,有具參考性的資料都會跟他分享,因此後來發展出相當可觀的弘學成果。另有一位參加德學會議的學者徐正綸先生,因深受感動,回去便開始吃素,而且工作上也有所調整,他最近出版了《新譯弘一大師詩詞全編》。會議中還有許多優秀的學者,有刺血寫字的劉繼漢先生、東北的郭長海先生,以及現在在紐約的葉明媚女士。陳老師非常用心地去尋找這些優秀人才,提攜後進不遺餘力,如學弘體的吳雪松先生也令我印象深刻。我還在會議中第一次見到弘一大師的孫女李莉娟和李汶娟兩姊妹,能夠邀請到她們真是難得的因緣。
 陳老師任創會理事長,對學會的使命就是將弘一大師的精神延續下去,他對弘一大師的研究與修持的推廣不遺餘力。
  老師往生前還抱病去香港收集資料,他實事求是的精進與態度,對後輩的影響很大。他往生的消息來得很突然,回想起來真是十分不捨,沒想到就這樣瀟灑地走。
難忘的禮物    
  透由閱讀陳老師所著的《弘一大師傳》,我教學時會試著把弘一大師的理念、精神傳達延續下去,帶著學生整理教室環境,培養習勞、惜福的生活好習慣。在《弘一大師傳》裡提到,弘一大師在每年的母難日都會誦地藏經為母親超度,祈求佛菩薩加被。他對孝親的實踐令人動容,值得我永遠效學。
 傳記中讀過一段弘一大師的故事,一九四二年八月中,弘一大師在泉州小山書院的過化亭,為大眾講解《八大人覺經》,這件事有極大的意義,等於是他最後一次弘法。後來我常誦此經當定課,祈願如經上所言,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弘一大師臨終前交代妙蓮法師在遺骸裝龕時,要帶四隻小碗,準備墊在龕腳上,裝水,避免螞蟻昆蟲爬上來,他那種體恤眾生的慈悲,連往生前都還想到與眾生結善緣。從這些細微處即可看出,他的心地不但慈悲柔軟且細膩,足見他對律學非常精研與用心實踐,這是我最大的感觸。
  老師往生前特別交代女兒無憂姊轉交著作《維摩詰經今譯》,值得我一生受持、讀誦,希望對佛家「畢竟空」義與「大乘菩薩道精神」能有所領會。
國小退休老師,本會理事
-----------------------------------------------------------------------
時光流轉中的變與不變    ----《弘裔雜誌》電子數位化之感言          釋一淨
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咸歸死。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時光向前滾動,不會為誰停留!弘一大師紀念學會於民國八十三年成立,倏忽之間過去的這二十五年之內,出版物、群眾閱讀習慣,從蓬勃發展,欣欣向榮,在近不到十年當中,突然衰敗零落,快要沒有生存的空間了。如今幾乎是人手一機,所有精神的、物質的層面需求,差不多都可以用大電腦、小筆電、平板、手機等搞定。而公私機關內之會議室裡,每個座位前一台連線電腦,幾乎都已成基本配備!看病、買票、訂購食衣住行之物、休閒娛樂、與人聯絡大小事情等等,透過網路,一切都如此輕鬆方便!相形之下,每三個月發行一次的《弘裔雜誌》,只能瑟縮在信箱一角,期待老朋友們投以關愛的一瞥,然後旋即被遺忘在某個角落。為了學會拮倨的印刷經費,以及作者編輯者們的用心撰述編排,能發揮出更大的效益,學會理監事們一致同意,在發行本期第一三二期之後,紙本的《弘裔雜誌》將走入歷史,改以電子報的形式發行;今後只要打開電腦、平板、手機,隨時隨處便可瀏覽到《弘裔雜誌》的內容;不得已而做的變通,也算是與時俱進吧!
  猶記八十三年開始,為《弘裔雜誌》寫稿,都是用原子筆寫在稿紙上,寄到學會,由學會找人打字,再給碧婷秘書編排。後來學會用電腦,打文字稿,用電子郵件寄送,算是進了一大步。但是學會網站設立較晚,直到七十幾期,才開始在網站之內有電子報的項目,查閱資料變得很方便。近期網站革新,電子報的資料只剩下一二二期之後的尚有保留,一方面期勉年輕菩薩們,儘量將漏失的資料,找回補上,另一方面也希望一三三期之後的《弘裔雜誌》電子報,能夠步入正軌,定時發行!
  在傳統中華文化的概念之中,任何的思想觀念,心得感悟,想要流傳後世,影響千古,最具體可靠的方法,就是將其書寫下來,編輯成冊,然後藏之名山,流傳千秋百世,正所謂「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想到自己畢生所學,心血結晶,能夠化為文字,印成書籍,永久保存,這是多麼值得欣慰之事?真是吾生不虛,足以含笑九泉了!尤其佛經典籍,經過高僧大德,千辛萬苦,九死一生,好不容易運送到中土,翻譯成中文,千百年來成為無數中國人的心靈依歸,生命指標。各大道場,甚至恭建「藏經樓」供奉三藏典籍,這些佛書,是這世間多麼莊嚴神聖的一種存在。甚至有些人,以禮拜經典,作為自己的修行功課,感得經典放光的殊勝感應!
  大約十多年前,幾個有遠見的佛教道場,便開始佛經數位化的工作。浩瀚的三藏十二部經典,竟然用薄薄的一張光碟片就全部收錄進去了!當時大家收到光碟,內心第一個想法,應該是:佛教典籍有了這麼好的工具來收藏,應該不怕失傳了!但也絕對料想不到,因為「數位化」,紙本書籍,日後都可能慢慢被淘汰取代!
  相形之下,佛法的弘傳方式,似乎也面臨著全面更新的考驗。記得八十五年初入監所作教化工作,一般補充資料都是印講義給大家對照。但是幾次之後,發現監所收容人,對上課資料往往用過就丟,毫不珍惜。於是就改成上課之前,將所要引用的佛經、法語,用特大字寫在白板上,用心學習的人,自己抄下,回去複習。大約九十五年之後,投影機使用普遍,於是老師們學習做投影片,穿插影片,配音等資料,讓上課變成不那麼枯燥。後來甚至作法會,誦經拜懺等,也都將佛經,懺文做成投影片,如此就不必操心,來參加的是一百人或兩百人,經本夠不夠的問題。有一次到高雄煉油廠做消災祈福法會,總經理率領員工們來參加,非常有趣地說,這是生平第一次參加法會不用拿課本,感到很新鮮!
  幾年前,福峰出版社的負責人郭居士,發心要將一淨歷年來所寫雜文,重新印刷成小本口袋書,方便攜帶閱讀。沒想到五百套印出來之後,竟然無處可送,大家有了手機,幾乎不太看紙本書籍。正巧杭州開論文發表會,海運一百套過去給大會當結緣品。在台灣本島,目前只有鐵窗高牆之內,沒有手機電視等科技產品可用,書本還是受到相當程度的歡迎。目前當作獎品發送出去,總算送完了。而另一問題,是抄經本的流通。在社會上,有人想做功德,便會有人建議,印抄經本給人抄經是很不錯的。於是大批大批印出來之後,卻不知要送往哪裡,一般寺廟道場,流通很有限!後來有人發現,讓監獄收容人抄經靜心,是很好的通路。於是監獄教化科收到來自各方大箱大箱的抄經本,堆在角落,反而是一種困擾。有時甚至我們去做教化,雜役還會請我們帶些回來,幫忙發送出去!
  《弘裔雜誌》電子數位化之後,學會之內不必再騰出空間放置剩下的刊物,會變得較為寬敞;寫作者也比較沒有字數上的限制,更好發揮。但隱隱中也不免擔憂,是否會有人點閱?尤其不擅操作電子工具的年長者,是否因而與學會越來越疏遠?但是過多的擔憂也是於事無補,唯有祈求諸佛菩薩、弘一大師、慧劍老師慈悲護祐,讓弘一大師的正法,藉由現代科技,能宏傳得更廣更遠!
-----------------------------------------------------------------------
弘一大師紀念學會一○八年度功德芳名錄
民國一○八年一月一日十二月三十一日

弘一大師紀念學會會費捐款芳名:
、○二○元:黃翠蓉
、六○○元:江生蘭
一、二○○元:陳培植、王秋明、張淑玲、方鳳甄、許秀紅、孟淑芬、李集翠、王如娥、方婷
一、○○○元:許鳳麟    
弘一大師紀念學會護法捐款芳名:
三○○、○○○元:李明哲
「監所弘法」捐款芳名:
五、○○○元:戴金華
安麗飲水機濾心:蘇逸玲
空氣清淨機濾網;蘇逸玲
長期供花:許鳳麟
供膳:許鳳麟、翁素琴
影印機:翁素琴
《天心月圓》五百本:翁素琴
《生生之旅》護生畫集一百本:陳林阿梅
學會修繕專款:
一○、○○○元:蔡芬芬
弘一大師紀念學會助印捐款芳名:
三、○○○元:周謝吉雲
一、五○○元:曾淨藏
五○○元:杜金泓、熊忠義
三○○元:李彥佑
二○○元:曾文良
微妙音|格言別錄CD
一○、○○○元:慧觀法師、劉靜容
學會成立二十五周年紀念活動
一○○、○○○元:黃禎憲闔家、李懋華闔家、(李榮東、周雪娥)、(王崇如、王崇萱)、張錦秋
五○、○○○元:劉永生
三○、○○○元:慧觀法師
二○、○○○元:許智銘                
一五、○○○元:李璧苑
一○、○○○元:淨與居士、(林木森、莊月環)
三、○○○元:莊宗憲
五○○元:吳宛蓁
二○○元:曾文良
弘一演音鋼琴班捐款芳名:
一一、五○○元:鄧慧玲
七、八○○元:鋼琴班
九○○元:楊麗華、張淑玲、馬玉貞、陳如嬌、李素碧、曾惠華、曾玥珺、翁素琴、許琇紅、方鳳甄、謝鳳嬌、李素月、李集翠
助印《弘一大師悲智雙運之願行》
二○、○○○元:黃禎憲闔家、李懋華闔家、(李榮東、周雪娥)(黃火土、張錦秋)、(林膺峻、林宜瀞)
一○、○○○元:慧觀法師、陳聰德、許智銘、林秀子、(吳文周、呂秀玲)(周土城、黃桂香)(陳孟岠、王松嵐)(廖日新、劉靜庭)(夏肇平、楊雪華)(陳漢東、陳香桃)(張禎新、王首春)(王克璋、丘玲玲)、劉永生、(褚福全、陳芬秋)
五、○○○元:蔡金源
二、○○○元:李貞慧
五○○元:葉柳松
弘一大師紀念學會捐款芳名:
一一○、○○○元:翁素琴
三○、○○○元:江朝陽
二○、○○○元:一淨法師、蘇逸玲、陳俊良
一一、○○○元:劉大河
一○、○○○元:林崧池、林正典、台北市西北獅子會
八、○○○元:曾玥珺
七、○二六元:弘一演音合唱團
六、○○○元:李增邦、邵遵方、張宗、高明芳、黃連昭
五、○○○元:陳聰德、王昭鵬、張鳳竹、劉靜容、蔡常川、戴金華、毛淮
四、八○○元:蔡金成
四、○○○元:曹榮校、陳萍、胡勝凱
三、○○○元:何正權、黃承平、楊梓挺、(楊尚螢、楊品韻、楊翔皓、楊承叡、李芳諭)
二、三○○元:常同甲
二、○○○元:張富甄、游東松、陳素英、楊碧蓮、陳惠貞、廖麗玉、陸鳳嬌、王乃書、陳虹妤、林素婉、楊麗華、胡熙明、法若法師、慧然居士、曹榮校
一、四○○元:熊忠義
一、二○○元:陳秋村、趙莊美惠
一、○○○元:陳俊宇、侯雪珍、莊皓峰、林俞呈、許献雯、清會法師余素蘭、劉松衛、江英傑、呂榮進、王瑤華、陳如嬌、郭淑娟、李素碧、莊宗泉、許陳鴛鴦(鄭志煌、郝簌簌)
六○○元:王昭益、葉柳松、(陳昶瀚、楊玉秀)、無名氏、陳瑞寶
五二三元:洪佳慶
五○○元:陳玲姿、吳宛蓁、陳韻如、江永岳、黃秋香、方虹敏、吳念康、孫錫榮、尤維學
三○○元:彭作民
二○○元:江蕙蓮、龔濟潤、呂心榮
一○○元:陳思涵、熊林富妹、熊正宗、黃思閔
美金一七○元:鄭揚仁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