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弘裔雜誌135期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戒門四科       

 釋慧觀 

    弘一大師《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於「宗體篇」中,即彰顯戒門四科「戒法、戒體、戒行、戒相」。於持犯篇」中,開頭便提及道宣律祖直筆舒之,略分此四。於附錄「戒體章名相別考」中,更深入淺出表列「戒之四科」。

 (一)宗體篇「法體行相」

《在家備覽略編》之《宗體篇》分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門。

    大師引《資持欲達四科,先須略示。聖人制教名法,納法成業名體,依體起護名行,為行有儀名相。[1] 大師精湛說明:為行有儀名相者,戒相有二義:一約行為相,如「宗體篇」所云。二以法為相,如持犯篇所示。[2]

大師又引《事鈔》:「戒相者,威儀行成,隨所施造,動則稱法,美德光顯,故名戒相。」並以小字說明:「戒相有二義:一約行為相,二以法為相。《事鈔標宗顯德篇》中,約行為相,即此略文也。《事鈔隨戒釋相篇》中,以法為相,即今編《持犯篇》所引據也。[3]

    或問:「宗體篇」中,「是什麼宗?是什麼體?

    此是好題。須要修學!

    參照道宣律祖「標宗顯德篇第一」初出宗體。後引文成德:「今略指宗體行相,令後進者興建有託……且據樞要,略標四種一者戒法,二者戒體,三者戒行,四者戒相。……此之四條,並出道者之本依,成果者之宗極。故標於鈔表,令寄心有在。知自身心懷佩聖法,下為六道福田,上則三乘因種。自餘紹隆佛種,興建法幢,功德不可思議。豈唯言論能盡?直引聖說成證,令持法高士詳而鏡諸。」[4]

    又依靈芝律師釋標宗篇:「一部之文,兼該三藏,文體正意,唯歸戒律。故當標出正宗,顯彰勝德。使夫學者投心有所,功不虛費。故以此篇冠于卷首。標即訓,宗即是。問:下列四種,何者是宗?答:若就別論,唯法為宗。下云宗體,或云法體。宗法互舉,別指何疑?若約通論,四並是宗。良由戒法總餘三故。」[5]

    故知,道宣律祖「標宗顯德篇」,初出宗體,明白顯示:今略指宗、體、行、相,令後進者興建有託。靈芝律師釋標宗篇1. 別指宗體,或云法體。宗即是法。2. 通論,四並是宗。

    弘一大師在「宗體篇」,內容確指四科,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由書前目表可見。

    綜上,「宗體篇」中,宗體,即戒之樞要。略標四種:戒法、戒體、戒行、戒相

 (二)持犯篇「以法為相」

大師引《事鈔》:「然戒是生死舟航,出家宗要。受者法界為量,持者麟角猶多。良由未曉本詮,故得隨塵生染。此既聖賢同有欽序,何得抑忍不論?故直筆書之,略分四別:一者戒法,此即體通出離之道。二者戒體,即謂出生眾行之本。三者戒行,謂方便修成,順本受體。四者戒相,即此篇所明,通亙篇聚

    大師以小字精湛說明:「通亙篇聚者,是即以戒本為相,就法而辨。文舉篇聚,局具戒言。……《事鈔》中,標示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種,前後文凡兩出。其中戒法、戒體、戒行,前後文義大同,今並編入「宗體篇」內。唯戒相一種,前後有異。前約「行」言,後就「法」辨。就法中,廣示持犯,卷帙繁重,故今別立「持犯篇」具明此義。「宗體篇」中第四門戒相,僅明約行一義耳。[6]

大師又引《資持》:「問:『何者為相?』答:『如後釋戒,三科束之:一所犯境,二成犯相,三開不犯,總為相矣。更以義求,亦為三別:一犯與不犯,二犯中有輕重不同,三有方便、根本差別。統論其相,不出心境。……』」[7]

持犯篇」又引《資持》:「戒是一也。軌凡從聖名法,總攝歸心名體,三業造修名行,覽而可別名相。由法成體,因體起行,行必據相。當知相者,即是法相,復是體相,又是行相,無別相也。」[8]

大師又引《資持》:「然相所在,唯指教詮。舉要示相,不出列緣。緣雖多少,不出心境。罪無自體,必假緣構,非境不起,非心不成。若曉此意,類通一切,皎如指掌。[9]

又據《戒疏》:「教相所詮,四字斯盡。何者是耶?謂犯、不犯、輕與重也。若解四字,通決無疑,是則上品持律之最。故《涅槃》云, 善解一字名為律師」《行宗》釋云:「所詮雖多,指歸四字。準有五字,不犯二字,合一事故。……一字是總,四字為別。[10]

    弘一大師可謂善解一字之律師。

   (三)戒體章名相別考

    弘一大師在附錄「戒體章名相別考」中,製表列出「戒之四科」[11]

┌戒法  如來所制之法。

├戒體  由於授受之作法而領納戒法於心胸,生防非止惡之功能者。

├戒行  隨順其戒體,而如法動作三業也。

                 戒相  其行之差別,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等也。

     戒門四科,再參照學佛進路,列表如下[12],可一目瞭然:

 

戒法

戒體

戒行

戒相

宗體篇

(約行為相)

持犯篇

(約法為相)

《備覽》二六四頁

如來所制之法

由於授受之作法,而領納戒法於心胸,生防非止惡之功能者。

隨順其戒體,而如法動作其三業也。

 

其行之差別,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等也。

《備覽》一頁

聖人制教

納法成業

依體起護

為行有儀

 

《備覽》八九頁

軌凡從聖

總攝歸心

三業造修

 

覽而可別

《備覽》八八頁

體通出離之道

出生眾行之本

方便修成,順本受體。(隨行)

 

此篇(持犯篇)所明,通亙篇聚。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之整理,以「法體行相」融會貫通為例,大師欲令學者受戒得戒持戒清淨;設有違犯,如法懺悔。於此,亦可見大師「願為南山孤臣」之嘔心瀝血、不遺餘力!

 



  [1] 弘一大師:《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收錄於蔡念生彙編:弘一大師法集》(第二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610月初版,第609頁。

[2] 蔡念生彙編:弘一大師法集》(第二冊),609頁。

  [3] 蔡念生彙編:­《弘一大師法集》(第二冊),第695頁。

  [4] 道宣律祖撰、元照律師疏:《行事鈔資持記》,天津刻經處會本,卷三,七後頁、九後頁、十四後頁

  [5] 道宣律祖撰、元照律師疏:《行事鈔資持記》,天津刻經處會本,卷三,二後頁。

[6] 蔡念生彙編:弘一大師法集》(第二冊),696頁。

  [7] 蔡念生彙編:­《弘一大師法集》(第二冊),第696頁。

[8] 蔡念生彙編:弘一大師法集》(第二冊),697頁。

  [9] 蔡念生彙編:­《弘一大師法集》(第二冊),第697頁。

  [10] 道宣律祖撰、元照律師疏:《戒本疏行宗記》,天津刻經處會本,卷五,六二前

[11] 蔡念生彙編:弘一大師法集》(第二冊),872頁。

  [12] 釋慧蓮謹編:《學佛進路》,(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93月出版印贈,第43頁。



如雞孵卵 善護其心   釋一淨

    弘一大師紀念學會在今年2020年已邁入第二十六個年頭,當年追隨慧劍老師創會及到各處參與弘學研究團體的成員,年少者,如今都已成長成熟,各自有所擔當。年長者,有些已功德圓滿,往生極樂;仍健在者,則不忘初心,盡己所能,護持學會!就在今年底,主掌學會的重責大任,將轉移到中生代的慧明法師手中,舊有理監事約佔三分之二,與新加入的各界菁英,相互配合,必然能為學會帶來新氣象,大家都拭目以待!而未來不論朝哪個方向發展,當初創會是以發揚弘一大師精神為宗旨,總希望能念茲在茲,維護好這顆「初心」!

 在佛經上,曾提點我們,修行的過程,要「如雞孵卵,如爐煉丹,日不見其增,久見其長!」每個人進入佛門的時節因緣各有不同,善根深厚的人,一經聽聞,便能信受;一旦信受,便願意盡形壽來奉行!佛弟子之所以與一般凡俗之人不同,就在於他心中有佛法之後,常會自我惕勵:「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但是現實生活中的塵勞,卻又時時考驗著這顆道心,若是沒有扎實的佛法根基,一不小心便會忘失初心,在滾滾紅塵中汩沒!因此萬物之靈的人類,觀察到母雞孵蛋的過程,無須任何的鼓勵教導,強迫規範,牠自然而然地在執行這個任務的期間,放下一切的外緣,沒有其他的妄想雜念,攀緣附會,全心全意守護在那一方小小的雞窩裡,傳送自己的愛心耐心及使命感,這樣的定力與表現,竟然成為值得修行人仿效的楷模!因此韓國的退隱禪師在他著述的《禪家龜鑑》中提到修行的精神:必須要如雞孵卵,暖氣相續;如貓捕鼠,心眼不動。如飢思食、如渴思水、如兒憶母,也就是全部都是一個很真切的心在作工夫!而當代的雪盧老人,更勉勵大家,把這份精神用在念佛上:如雞抱卵心念在卵(收心在佛名)送煖入卵(將心念佛名)不使少冷(心名不離)(《弘護小品彙存.佛七開示》)

    近月以來,因曬製蘿蔔乾的因緣,對於以上的道理,有了更切身的體會!因素食者的日常飲食,以蔬菜瓜果豆類為主,年長日久,不免想在香料調味上做些變化,讓大家吃得更歡喜!無意之間,發現蘿蔔乾的妙用:不論煮麵或炒飯,加些剁碎的蘿蔔乾下去,滋味口感立即提升不少!因此庫存食材當中,蘿蔔乾是必備之物。但是市售蘿蔔乾卻常被驗出添加過量的防腐劑等化學成分;到有機商店去採購,卻又價位奇高,堪比黃金。某日去超市採買,發現有已採收數日的蘿蔔堆在一旁,賤價出售,於是搬了一些回來,依照古法,曬製蘿蔔乾。心中一廂情願地認定,以南臺灣夏日的艷陽高溫,用鹽醃好,攤在陽光底下,應該不出三日,水分必然就會蒸發得點滴不存了吧!孰知人算不如天算,正在努力將蘿蔔切成小條時,天空開始飄過烏雲;等用鹽醃好,準備拿到庭院去曬時,竟然開始落下久違的毛毛細雨!眼看一堆水分充沛的鹽醃蘿蔔,隨著雨勢的增大,即將發酸長霉,只好先送進烤箱加工,耗掉不少電力之後,水分似乎沒有減掉多少;接著打開電扇,直接對著吹!好不容易雨勢稍歇,太陽露臉,趕快將幾盤蘿蔔送到太陽直曬的區域,這才發現小小的院落,陽光直曬的地方,隨時都在變化,於是追逐陽光,不斷調整位置。接下來幾天,正是標準的梅雨天氣,隨時下雨又隨時放晴,於是只好萬緣放下,不論讀經、念佛、看書都在院落入門處的桌椅上進行,眼睛盯著天空與陽光,緊緊守護這幾盤蘿蔔乾,隨著陽光與落雨的交替,不斷端進端出!如此手忙腳亂地經過一星期的時間,終於曬出金黃色,不帶一絲水分的蘿蔔乾,非常慎重地裝進玻璃罐中。感覺上不僅是食品加工的完成,更像是做完一個修行的功課:集中心念,沒有旁鶩,全心全意地去達成一個目標。而就在這庭院與室內進進出出的過程中,竟然感覺自己就像那隻正在孵蛋的老母雞,佛陀以此為喻,真是貼切呀!

    在漫長的成佛之道上,從初發心到成正覺,到底是我們自己能掌控這顆心的時間多,還是大多數時間,都是放任它隨外境遷流而從不自知?說了一輩子要好好修行,當這一生匆匆過去,我們是否有資格,非常自豪地誇口,有將這顆心守護得很好?甚至在佛門戒律的約束之下,我們是否能敬謹自持,身口意隨時都不違犯?一件生活中的微小雜事-曬蘿蔔乾,竟也從中能夠讓人從中得到修行精神的啟發!但願我們都期勉自己成為濁惡世間的清淨白蓮花,在此生的修行過程中,時時抱持「如雞孵卵 善護其心」的精神,謹慎地邁出每一個腳步!

人間愛晚晴—思考晚晴集 (6465     靈觀

  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所牽;矧多愛乎?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念所轉;矧多念乎?

                 --幽溪法師 

人是感情的動物:因為有感情,人活在這個世間,就顯得比其他動物高雅尊貴;除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滿足,人還可以因忠孝節義、責任義務、慈悲愛心而做出可歌可泣之事!而精神境界中,情愛與憎恨無疑是具有最大的力量!因此幽溪大師此則法語中所說到的「愛」,其實也包括了「恨」!臨命終人,當他心念之中有深深牽掛之人,不管是深愛或是深恨,都會讓他不願邁開腳步離去。

深愛深恨之人固不可有,以眾生習性而言,當心境愁苦焦慮之時,很容易將一些微小之事、之情,無限上綱。本來不是很在意的人或事,一瞬間會被放大成最重要的,因而在內心製造出無限的遺憾,終至死不瞑目,更遑論「往生淨土」這麼重大神聖之事了!此所以幽溪大師特別提醒,我們平日裡,就儘量不要對任何人事物產生憎愛執著之心,濃烈的情緒固不可有,即使輕微的偏好或排斥之心,也最好時時用功,將其消泯於無形!

因此在臨終助念時,若往生者是大家熟識之人,就會特別注意,不要讓他心愛或是厭惡的對象出現!相對的,一定要善加開導,讓他把對極樂世界的嚮往追求之心,穩固地建立起來!而平常學佛之人若能於此生學佛之後,便能心心念念:處於順境之時,告訴自己,眼前雖好,但終究比不上極樂世界,何況不久就會無常、消滅!當面對橫逆之境時,更可安慰自己,再大的不如意,只要此生過完,得生極樂,便立刻成為過去式,不必為它太過傷心傷神!這絕非是阿Q精神,而是在確切了解生命現象本質之後,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的支撐點,專心致志,心無旁鶩地走向生命最好的歸宿!

 

若生恩愛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淨土?遠離此愛。若生瞋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淨土?得離此瞋。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凡歷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

--幽溪法師

 世間人為情所困,為情所傷,常是一輩子揮之不去的陰影。幽溪大師以其清淨的眼目,看到深陷恩愛、瞋恚情執之中的眾生,其實是正面臨著人生最大的煎熬痛苦!極樂世界的可貴,在於它是蓮花化生,不再有家親眷屬的牽絆,更無男女相的差異,情愛之念無由生起!這對於在娑婆世界時時被親情愛情勒索綁架的眾生而言,是一個多麼令人嚮往的處所!當心靈不再有小我的情愛執著負擔時,將會是多麼的輕盈自在!

在現實生活中,總會有不順人意的人與事,攪亂我們清寧祥和之心;想要達到的目標,總是障礙重重,橫生枝節,冀望能夠心平氣和過日,真是談何容易!佛法說「瞋恚」是三毒之一,毒害我們的法身慧命!當心中感到不高興,展現出很難看的臉色,讓人害怕、難過,這就叫做「瞋」。有的人修養比較好,雖然喜怒不形於色,但心中卻暗自不自在、不高興,這就是「恚」;這或許不會對人直接造成傷害,但是隱藏在心中,終究蓄積了負面的能量,影響了內心的清淨。所以幽溪大師提出一個最好的化解方法:「若生瞋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淨土?得離此瞋。」因西方極樂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身邊皆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是淨土經典上詳細陳述的「無憂惱處」,如此自然不會再有瞋火焚身之苦!

 這世間的苦,當然不是只有情感與瞋恚而已。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等等,不論惹上哪一樣,都可以教我們苦不堪言!「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在這世間,我們看到有許多人,好不容易,苦盡甘來,但是生命卻又不能長久,讓人刻骨銘心地感受到,苦多樂少,任何榮華富貴,賞心樂事,直如過眼雲煙!哪能像在極樂世界「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快樂無盡,不必去央求別人給我們什麼,更不必滿懷期待,卻又擔心落空!

所以當我們對極樂淨土的狀況了解越多,對於當前人生之中的苦樂境界,我們也就更能以平常心去對待幽溪大師為我們做個結論:「凡歷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期勉我們於一切時、一切處,不論境界是好是惡,我們都能提起佛號,為往生淨土儲備豐厚的資糧!

念佛進步善根發        智諭法師

念佛法門是行門,不貴言說。

今天和大家講一講,你自己念佛進步的情形,自己觀察,好策勵自己。

念佛法門,不貴見神見鬼,那是生死法,和念佛往生沒有關係。你念佛的時候,知道要領了,抓住一個要領,繼續不斷地用功。要領大部份我們已經講過,可是適合那個人根機的,不知道是那個要領。你只要有一個要領得便就可以。不過,至心念至心聽這個要領,差不多的都可以用上。

至心念至心聽佛號的時候,心中不可以有欲求之心。有欲求之心,一定亂心。第二個忌諱,不要打瞌睡,昏沉是生死流。久久用功,不可以希望很快見效。慢慢地念到你識心無一動念處,這時候你的心清淨、沒有煩惱,這是你念佛功夫有進步了。話講回來,絕非一年、兩年可以念到這個地步的,久久念佛用功,一定達到這個地步。

首先發現自己不喜歡多講話,自己感覺講話很厭煩,尤其是講話以後,感覺心亂。大家看,喜歡多講話的人,他絕對沒有修行。

慢慢地你就感覺自己,不喜歡和人諍競。遇到有諍競的事的時候,自己總想,唉!算了!讓他去吧!你心裏再沒有那種如火如荼的想法了。你慢慢感覺喜歡清淨,不好遊蕩。總喜歡自己清淨念佛,名利心已經很輕了。

再進一步,有什麼事情,能放得下。有時候行布施,心中沒有象。不是說我拿出一百塊錢,心裏很疼、很可惜,沒有那個想法。大家知道達到這個地步的時候,叫你善根已發,念佛真正有了進步了。

善根發的時候,就心清淨,沒有煩惱。如果你平時心還不清淨,亂想太多,想法很急迫,那你沒有善根,久久用功善根才能發。

如果你念了很多年的佛,善根還沒發,那是表示你過去念佛悠悠蕩蕩,沒有真念佛。

不過我告訴大家,這一點點善根發,不保你了生死,更不能保證你往生。這個時候必須起心,求阿彌陀佛、觀音菩薩接引。願見阿彌陀佛,願見觀音菩薩,願往生西方,這個時候,你標心有在,才能有往生的希望。業障深重,時時刻刻求阿彌陀佛接引。

或者有人說:淨土法門不是帶業往生嗎?我善根沒發,有業障還是一樣可以往生啊!要知道,帶業是帶種子業,不帶現行業。你現行造業的話,不得往生。

或者有人說:你剛才說過,念佛的時候,要用沒有欲求之心,現在怎麼又說,要想求見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呢?佛說末法時期眾生,多諸巧見。以巧見的原因,不信受佛語,不依教奉行。求見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叫作善法欲。不讓你起其他欲求之心,是不讓你起不善法欲。

我們講過,不善法不生,善法不滅。不善法不生的時候,就是善法不滅。換句話說,善法不滅的時候,就是不善法不生,好比說孝心一起,善法不滅,那不孝心自然沒有。教你求生西方、求見彌陀是善法欲。此善法欲一起,不善法欲自然滅。什麼是不善法欲呢?你求名、求利、求享受、求五欲五蓋,那都是不善法欲。

善法應起,所以要求生西方,求見彌陀;不善法不可以起,所以要離一切煩惱。善法起叫求生西方;不善法不起叫厭離娑婆。厭離娑婆則離苦,求生西方則得樂,這是離苦得樂的要門。

佛所以成佛者,諸惡斷盡,眾善普會。佛的地步諸惡斷盡叫究竟涅槃,眾善普會叫無上菩提。這就是向於究竟涅槃、無上菩提的大道路。不可以妄起巧見,執著自己的偏見。

眾生初開始修,修諸惡不作,就是教不善法不生,諸惡不作是向於究竟涅槃。善法不滅,眾生開始修的時候,是眾善奉行,眾善奉行就是向於無上菩提。究竟涅槃是無量壽,無上菩提稱為無量光。所以我們要修善法欲,念佛要如此念法。

如果你認為一切無欲求,那你學佛幹什麼呢?如果照你的想法,不善法也無欲求,善法也無欲求,那你歸入斷滅了。凡夫要證初果,不過是要不善法不起、善法不滅。初果證二果,二果證三果,三果證四果,不過是善法欲。十信位的菩薩求證十住,不過是善法欲。住位求證行位,行位求證向位,向位求證地位,地位求證等覺,等覺求妙覺,不過是善法欲。如果照你的說法,一切沒有欲求,三寶被你破盡。

所以大家記住,不善法不生,善法不滅。不善法不生就是究竟涅槃,善法不滅就是無上菩提。大家不要妄動心念,要是別立巧見,別立戲論,不能信受佛語、依教奉行,那你是永在生死,不得超脫。

這個境界、這個路子很遙遠。那怎麼知道呢?就按照我告訴你善根發的辦法,自己觀察,發現自己清淨心有沒有?煩惱心斷不斷?你的清淨心起來,就是無上菩提;你的煩惱斷,就是究竟涅槃。已經給大家指出目標來了,希望你如此用功。你要是熟悉以後,自己有無進步,自己可以知道,再不會瞎摸了。

念佛念了多少年,自己究竟進步沒進步,自己不知道,說起來實在是可憐愍眾生。要想自己善根發,必須要用力量念佛。希望大家這樣念佛。

現在開始念佛。



 






留言

熱門文章